第43部分(第3/3 頁)
,從藝術角度而言,這段對話完全遊離於電影的情節之外。可以說是編導剋制不住表現欲,借兩個人的對話來直抒胸臆。
電影雖然影響大,畢竟資訊容量少。在科幻小說《大海溝》(法國菲力蒲克拉梅著)中,作者塑造了一個徹底的生態主義者形象……路德維希拜爾。他在深海里建立秘密基地,試圖透過改變海流方向來影響地球氣候,將世界帶入冰川期,滅絕人類,恢復生態平衡。這個與全人類為敵的計劃自然需要很多科學家共同努力,而又不能公開招聘他們。於是,這個生態恐怖組織便透過網路聊天的形式,秘密吸收擁有類似思想的〃同志〃志願參與。他們事先設計好一些問題,在聊天時提出來,試探對方是真正的生態主義者,還是人類中心主義者。而主人公塞思為了打入這個極端組織,必須掌握他們的思想脈絡。
當有人問他是否認為生態學是個為人類服務的武器時,他馬上明白這是個圈套。如果他回答〃是〃,那麼一切就都結束了。他知道對方想得到什麼回答,便在鍵盤上敲出如下回答:
〃我的觀點可能會讓你們很多人吃驚,我認為保護生態環境與人類的福利沒有什麼直接關聯,這兩點甚至通常是背道而馳的……〃《大海溝》126頁,海天出版社出版。
可以說,整部小說就是在以藝術手法來描述極端生態主義思想。
在中國,描寫生態主義的科幻作品不多。(《引力的深淵》《智慧樹》1981年第二期。)是一篇典型。這篇作品發表在〃科學的春天〃時代,殊為難能可貴。當時,作者和其他中國人一樣,未必聽到過〃生態主義〃這個名字。但其塑造的反面人物伊利鑫,就是典型的生態主義者:一位無名的科學家伊立鑫,透過多年的深入研究,以及對整個科學史的考察(他引證了陶寅博士所作的許多統計學資料),舉出不少真實證據,特別是近一二百年來人類破壞自然界生態系統平衡的現象,提出:人類的生存,就其本身而言就是個極其偶爾的情況。在長期的發展中,它的生產力將愈來愈高,而對自然界平衡的破壞將愈來愈嚴重,直至自焚滅亡。為了使其悲慘的結局不致出現,今天就應該著手製造一種毀滅性武器,消滅全人類,使歷史的程序繼續下去,演化出更高等的生命來代替人類。《中國科幻小說世紀回眸叢書》第四卷518頁。為了實現這個極端目標,伊立鑫研製引力波武器,與全人類為敵。直到今天,在已經出版的大陸科幻作品裡,筆者尚未找到比〃伊立鑫〃更鮮明的生態主義者形象。
在所有這些科幻作品裡,生態主義者都以反面形象出現,並且最終失敗。在他們身上,一種極端主義的思想,而不是傳統的金錢、權力等慾望,構成他們的基本動機。作者為了突出這種思想特點,小心翼翼地不讓他們擁有世俗的道德缺陷,比如好色、貪婪等等。由於價值觀的根本不同,作品中的〃正義〃一方無法與之溝通,協商,只能加以消滅。於是,這類科幻故事往往也具有某種悲劇色彩。
敏銳的讀者會說,頗具〃後現代〃色彩的生態學能不能算科學還有待討論。所以,晚近時期科幻作品中層出不窮的生態主義者,和以前那些單純追求權力的〃科學狂人〃怎麼能是一類形象呢?其實,從敘事學的角度來看,在不同的作品裡,這兩種角色是等位的:他們都以反面形象成為主要矛盾的一方。他們最後都會被正面人物消滅掉。而當科幻作品中的生態主義者實施那些反人類活動時,也都使用了傳統的,並不〃後現代〃的科技手段。
現實生活中持生態主義立場的朋友可能會說,這根本就是歪曲!沒辦法,文藝永遠只是哈哈鏡,無法承諾真實地反映世界。筆者在此處,也只是介紹文藝哈哈鏡中的某個形象。
更多精彩,更多好書,盡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