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部分(第1/4 頁)
到最後,該工程花掉了近一點五億億元運送的物資裝置總量高達四百億噸。
工程建成之後,在晴朗的夜晚,人們在地面上就能看到如同腰帶一樣環繞在地球上空的加速軌道。
準確的說,是一串橫掛在夜空中的“鏈珠”。
原因很簡單,在最初的時候,環形加速軌道不是一個完整的圓環,而是由一萬多個加速結點組成每個加速結點的長度在一公里左右,直徑大約五百米,是一個兩端開放的空心桶狀體,兩個相鄰結點的距離在二十五公里左右,沒有直接連線,每個結點都單獨與地球保持相對靜止狀態。加速器工作的時候,被加速的粒子依次從這些結點中透過,在稍微改變方向的同時加速。如果是加速一顆質子在繞加速器飛行一週之後,速度就能達到光速的百分之九十九。
最初的時候,有科學家對建造地球同步軌道加速器提出了質疑。
當然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反重力場推進技術已經能把飛船加速到光速,還有必要專門建造為粒子加速的加速器嗎?
只是,這種質疑也很沒道理。
重力場理論已經證明,透過反重力場技術給物體加速,與通常方式完全不同,即反重力場技術利用的是重力場能,也就是空間能,而這種能量對人類來說還極為陌生,對於研究微觀物理學沒有任何幫助。
事奐上在此之前,中國物理學家已經做過這方面的嘗試。
當時,陸雯還沒有退休,組織進行了一次針對微觀粒子的加速實驗,採用的就是反重力場技術。實驗結果表明,因為基本作用原理不同由空間能加速的粒子在相互碰撞時的物理表現截然不同。
也就是說,用反重力場技術給微觀粒子加速,根本就行不通。
隨著重力場理論的不斷完善,科學家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關鍵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反重力場技術實際上是在微觀層面上作用於物體之上,即在加速的時候直接針對基本粒子,因此透過反重力場技術加速之後的微觀粒子在物理表現上,肯定會出現差異。
顯然,粒子加速器用的不是空間能,而是電磁能。
如此一來,在加速的時候,不是直接作用在基本粒子上,因此微觀粒子在加速之後的特徵更符合量子理論。
原因很簡單,在量子理論中,根本不涉及空間能。
正是有了這樣的理論基礎,中國才決定建造地球同步軌道加速器,並且最後把幾乎所有發達工業國家都拉了進來。
事實上,這也是建造工作在二零六三年才正式啟動的主要雁因。
要知道,直到二零六三年,中國的理論物理學家才基本上肯定了空間能是超過了量子理論與廣義相對論的一種全新的能量,因此在進行與量子理論有關的實驗時,肯定不能使用空間能。
做個簡單的類比,就好像在核爆炸中,牛頓力學三定律不起作用一樣。
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只是對於仍然處於矇昧狀態的人類來說,還是花了好幾年才搞明白。
當然,這也正好吻合了羅素提出的科技大爆炸理論。
說白了,就是人類提前了兩百多年瞭解與掌握了空間能,科學發展規律被打破,提前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此時的人類,就好像一群剛剛學會了生活的原始人突然進入了工業時代,發現到處都有火種,卻對提高鑽木取火的方法沒有任何幫助一樣。
當然,這是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因為量子理論是不可取代的物理學理論。
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有量子理論是橫貫整個物理學的,而且也只有量子理論能夠準確解釋微觀現象。從根本上講,重力場理論仍然是宏觀物理學理論,主要用於解釋宏觀物理學現象。與廣義相對論相比,重力場理論最大的突破是引出了空間能,並且把宏觀物理學推廣到了空間艄領域。也就是說,重力場理論,實際上無法完全解釋微觀物理學現象,仍然需要量子理論加以完善。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重力場理論,實際上又是微觀與宏觀物理學理論之間的橋樑。
只是,這屬於更加深奧的物理學理論了。
當然,在地球同步軌道加速器投入使用之後,物理學家很快就在量子理貞域取得了重大收穫。
到二十一世紀末,物理學家已經發現了十多種微觀粒子。
這些新的發現,逐步完善了量子理論,並且對一些以前無法解釋的現象,給了較有說服力的答案。
只是,離成功,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