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洪範》篇:“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範九疇,彝倫攸。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孟子?滕文公上》也說:“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禹疏九河,淪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由此可見,古代的思想家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都相信在遠古時代,中國確曾發生過洪水滔天、民不堪命的災難。並且深信大禹治理洪水之事,一定不謬,必有事實所據。
那麼,就讓我們儘可能的來還原歷史的事實吧!上古時代,洪水肆虐,原始居民的哭聲驚擾著堯帝那顆仁慈的心,堯帝日夜憂懼。四方的部落首領們,一致向堯推薦鯀去治水。古書上記載鯀號“崇伯”,住在嵩山,即現在的河南省登封市境內。鯀在建築方面有才能,他使用堵塞河道、修築堤防的辦法治水,想把洪水圍起來。結果警訊不斷傳來,北水治了南堤垮,南水治了北堤垮,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鯀疲於奔命,窮於應付,治水九年,無果而終。堯帝大怒,命炎帝之後、刑官祝融“殛之於羽山”,在羽山這個地方把鯀給斬首了。鯀壯志未酬,冤氣鬱結,屍體三年不腐,三年不爛。更離奇的是,鯀的屍體裡還孕育成熟出一個新的生命,這就是禹。就在禹出生的那一天,天上的月老帶著石刀,替鯀剖腹生子。“鯀腹開,虯龍現”。按中國的上古星相觀而言,禹是齎天命而生的,一出生就不同於凡人,所以才建立了後來彪炳史冊的蓋世功業。鯀可說是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剖腹產子的第一人。
鯀死後,共工(指以共工氏部落牽頭)接著治水,也不合堯帝之意。便命舜到各地考察洪水,舜與禹不期而遇,交談之下,感到禹是個人才,治水理念與自己多有契合。於是向堯舉薦了禹,堯便決定由禹繼承父業,繼續擔當治水重任。禹雖然悲傷,但為了救民於水火,不辜負領導寄予的厚望,就勇敢地答應了下來,併發誓要完成治理洪水大業。
大禹首先聯合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許多部落,和部落的人們討論抗洪救災的辦法。有人還堅持老調,認為擋水就是治水,否則就不叫治水。可是禹想,建壩擋水,收效甚微。父親用這個辦法幹了九年,最終是出力不討好,洪水照樣四處氾濫,給民眾造成了更大的災難。既然“堵”不是一個好辦法,那麼“疏”也許是個值得一試的辦法了。但要疏導洪水,不熟悉地形地貌是不行的。於是,大禹便帶領夏部落的人沿河勘察,瞭解河源的流向和尋找可以洩洪的地方。
《淮南子?原道訓》記載:“禹之決瀆也,因水以為師。”說他以水為師,就是說他善於總結水流運動的規律,然後利用水往低處流的自然之勢,因勢利導地治理洪水。他採用“準繩”、“規矩”等測量工具和“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攆”等交通工具來進行施工,先從黃河中段冀州開始(黃河氾濫的樞紐地帶),開渠排水、疏通河道,鑿龍門、闢伊闕、疏九河……,將黃河下游的河道分闢為九股,散其水勢,一步步向東方的兗州、青州、徐州、南方的豫州、荊州、大越疏導,使水流入大海,最後又折向西北去整理黃河的上游。經寒歷暑,跋山涉水,九州大地幾乎佈滿了他跋涉的足跡。
※虹※橋書※吧※BOOK。※
第5節:河伯獻書
河伯獻書
禹時代屬半人半獸、半人半神階段。禹治水,堯帝派益做他的助手,叫朱虎、熊羆同行。禹又調方道彰、宋無忌為風火二將,馮遲、馮修、江悱、江妃為水將,禺強、唐辰為左右將,大章、豎亥為步將,諸將各有所長,功力非凡。因有眾將相助,禹就毫無畏懼,敢探深淵,敢鑽幽洞,即使鬼怪也能讓它顯形,足跡踏遍了奧渺山川。這點有些類似於希臘神話,雖是傳說,但也是信史。
有一天,禹到洛水邊勘察,一隻巨大的烏龜揹負著一塊非常精緻的圓形青石,游到他面前說:“我是河伯,先生遠道而來,無以相助,請收下這塊石頭,對你或許有用。”禹接過一看,光滑的石頭上面有一些自然形成的紋路,彎彎曲曲,頗似美麗的圖案。月下仔細研摩,原來是一幅治水的地圖,因其出自洛水,故稱之為“洛書”。在後來的治水中,這張圖起到了很重要的參考作用。“洛書”與伏羲時代出現的“河圖”成為中國文化最神秘的現象,有“洛書出,天下治”之說。
禹在治水過程中,每行一地,首先登高遠眺,仔細觀察地形特點。遇到山林茂密,雲霧迷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