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其反動的東西,同時吸收好的東西,為我們所用。”“對封建主義文化也要先否定它,再批判地接受它好的東西。”他認為更恰當的提法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1956年1月,他就曾經說過:“現代科學技術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飛猛進。”科學方面的最新成就“使人類面臨著一個新的科學技術和工業革命的前夕”。“我們必須趕上這個世界先進科學水平。”後來,他在實踐中越來越認識到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重要性和它對工業、農業、國防現代化的重大影響,深刻地認識到我們只有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有鞏固的國防,才能有強大的先進的經濟力量。1963年1月他在上海各界人士春節座談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現代化”。他在講四個現代化的時候說,我們要正確地認識科學技術現代化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意義,要使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這個思想,周恩來也是早就有了的。1956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上,他說過“科學是關係我們的國防、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的有決定性的因素”。
關於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問題,周恩來的認識後來也是有發展的。他進一步指出不能孤立地提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問題,同時還應當提出建立國民經濟體系問題,要建立我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因為我們國家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在建立工業體系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農業,加速農業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程序,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工業現代化和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不能孤立地進行,必須從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要求出發,全面地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
1964年12月,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完整地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同時,還提出了兩步走的設想。第一步,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他這次提出的四個現代化,以及四個現代化的內容和兩步走的設想,當然是中共中央領導人共同考慮和同意的。“四化”的內涵已經是現在所說的內容;而兩步走的設想,表明了周恩來的思想又進了一步。第一步可以說是對工業化的思想的進一步深化,第二步則對“四化”提出了時限的要求。
周恩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宣佈四個現代化目標之後,本來打算從1966年起,在建設上用“巨大的而又是穩重的”步伐,開始邁進。但是,“文化大革命”打斷了這個程序。
十年後,1974年冬,鄧小平受毛澤東委託,代周恩來主持起草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周恩來原來的身邊工作人員參加了起草工作,提議在報告中把周恩來關於四個現代化建設的一貫思想,作為經濟部分的重點來寫,與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周恩來的《政府工作報告》相銜接。鄧小平採納了這個建議。報告寫出後,送周恩來閱後得到了同意。1975年1月18日,在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以頑強的意志,戰勝了沉重的癌痛,以激昂有力的全國人民熟悉的聲音,作了報告,重申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這一報告使全場振奮,長時間地掌聲雷動。他再次給中國人民鼓起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鬥志。
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從1979年起轉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指出:“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對於實現國民經濟三年、八年規劃和二十三年設想,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鞏固我國的無產階級專政,具有重大意義,”隨後,鄧小平指出:“我們黨在現階段的政治路線,概括地說,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個現代化。”
十五、中流砥柱力挽狂瀾
1966年,正當中國的經濟情況日益好轉,形勢要求中國共產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為發展生產力,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奮鬥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突然降臨在中國大地上。
“文化大革命”對於周恩來來說,是突然的。他沒有思想準備,被動地捲入了這場狂風暴浪中。
“文化大革命”開始前,江青到上海同張春橋合謀,“借用上海攻打北京”,組織批判北京市副市長、歷史學家吳晗《海瑞罷宮》這一文章。當時,周恩來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總理,江、張等約定向周恩來封鎖訊息。文章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