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P�娼崾��
黃埔軍校在廣州時期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和歷史。軍校建校之初,積極貫徹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努力建設一支為救國救民,統一國家,不惜犧牲的革命軍,在支援群眾運動、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和北伐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廣州黃埔軍校從1924年建立到1930年停辦,歷時6年,共招收7期學生,畢業4期另2個總隊計6349人(含第6、第7期部分畢業於廣州黃埔本校的學生),培養出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在中國現代軍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第1期:1924年3月27日舉行新生入學考試,4月28日放榜,正取350人,備取120人,錄取學生編成4個隊。其中許多學生是共產黨組織從各地選派來的黨團員和革命青年。5月5日,新生陸續入校編隊,進行入伍教育。11月19日,湘軍講武學校學生158人併入該校,編為第6隊。另有四川等地送來的21名學生併入本期,分別插入各隊學習。11月30日,第1期學生考試完畢,及格者456人宣佈畢業。旋即開赴東征前線。1925年6月25日補行畢業典禮,共5個隊計635人畢業。
第2期:1924年8月14日舉行第一批新生入學考試,10月、11月又有兩批入學。原本分步、炮、工、輜重、憲兵等科,但在實際上並未詳分。本期修業期本定為半年,後因各地學生隨到隨入校的原因,延遲修業期為近1年。1925年9月6日舉行畢業典禮,共計449人畢業。
第3期:1924年冬,招考於廣州、上海等地,陸續進校,分步、騎兩科。1925年7月1日開學,共分9個隊與1個騎兵隊。1926年1月17日舉行畢業典禮,共計1225人畢業。
第4期: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7批進校,最後一批於1926年3月8日開學,分步兵、炮兵、工兵、經理、政治5個科。本期學生經歷了“中山艦事件”、第二次東征、軍校改組等重大事件,因此從入伍到畢業很少有安定授課的時間,但也使這期學生增長了在激烈的軍事、政治鬥爭中成長的見識,故本期學生後來比較出眾。1926年10月4日舉行畢業典禮,共計2656人畢業。
在廣州招生的軍校第5、第6、第7期學生,計有8300餘人,後大部轉到南京學習、畢業。其中第6期有718人、第7期有666人畢業於廣州黃埔本校。
蔣介石在上海發動政變後,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結束。原國共合作的黃埔軍校不復存在,這個校牌卻成了蔣介石個人培養和網路“黃埔系”的工具,他相繼在南京、成都接期續辦黃埔軍校,以黃埔軍校創辦時間“六·一六”為校慶日。並先後改軍校名為“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等。如1933年5月南京本校頒發的畢業證書又寫為“中央陸軍學校畢業證書”,後來再折騰恢復為“陸軍軍官學校”的最初校名。然而,不管這些校名如何變化,縈繞在人們腦際中的還是黃埔島上的那塊軍校校牌,脫口而出的還是“黃埔軍校”。
1924年初至1927年4月,在黃埔校史上常稱為是黃埔本校時期。
國民黨一黨獨辦軍校的南京時期
南京黃埔軍校建校之初的大門蔣介石是在“黃埔軍校”起家的,他視“黃埔系”為人力資源寶庫,非常重視黃埔軍校的建設。1927年4月18日,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為便於直接控制軍校,排斥共產黨,實現國民黨一黨專制,蔣介石遂決定在南京另行籌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5月,蔣介石開始籌備以原廣州黃埔軍校為基礎的預科軍官學校,併成立了籌備委員會。8月12日,蔣介石由於內爭而下野,籌備工作暫時停頓。1928年1月,蔣介石復職後又重提由廣州向南京遷校之事。3月16日,新軍校本校在南京正式成立,定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習慣上仍稱黃埔軍校,又稱南京本校。蔣介石任校長,李濟深為副校長,何應欽為教育長。
南京本校的校址,確定在小營。大門為鋼筋水泥修築的方形高門,門額上方懸掛“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牌。門外兩邊各有一個磚砌的崗亭,沿大門向兩邊延伸著鐵柵欄護牆。正對大門的辦公大樓主樓是一座3層方形樓,兩側延伸2層辦公樓。辦公樓後面是校大禮堂,禮堂正門有4組高大的雙立柱,門頂呈塔形,上置旗杆。校園內當初還修建有供校長專用的方形2層小樓,以及教學樓、學生宿舍等建築設施。校內有可容納萬人集合、活動的大操場。
1928年3月6日,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