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2/4 頁)
板上,僅在艦四周炸起沖天的水柱,“永豐”艦安全無損。稍後,“永豐”艦闖過叛軍的火力網三山口地帶,駛入較為安全的白鵝潭,一直堅持到8月9日孫中山離艦赴滬。
1924年6月,黃埔軍校開學,特別是翌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人們緬懷國民革命的先驅,追憶孫中山避難“永豐”艦這段傳奇歷史,將“永豐”艦改名為“中山”艦,以志紀念。除此之外,還在當年孫中山指揮“永豐”艦戰鬥過的黃埔軍校校址水面不遠的岸邊,建造了一座中式的亭子。白色的4根圓柱,撐起四角飛簷的黃色琉璃瓦亭蓋,在綠陰叢林中,十分耀眼。面對江水的一方,亭楣下有一與亭合為一體的橫匾,上書“袖海”兩個篆體字,以記載和歌頌國民革命領袖孫中山在這珠江入海口所建立的偉功奇勳。
“中山”艦在抗日戰爭中壯烈殉國,在武漢附近沉入長江水底。而“袖海亭”作為紀念孫中山避難“永豐”艦的惟一建築物,雖歷經戰火紛亂,卻得以儲存了下來,仍屹立在珠江岸邊,面對著滔滔不盡的江水。只是由於黃埔島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作為軍事要地,這一小亭也就鮮為人知。即使有些客人甚至是島上的年輕人,從此亭旁經過,還以為是所在地黃埔造船廠的江邊路旁小憩場所。
20世紀80年代,國家旅遊部門應廣大遊客呼籲,黃埔島自1986年底逐漸對外開放,並在島上建起了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去黃埔島的遊客,可順便去觀光離軍校大門不到200米的“袖海亭”。
“袖海亭”在當年的革命熱土上落地竣工,不知聆聽了崢嶸歲月中的多少風雨壯歌,現如今仍挺立於世紀風雲中,它同黃埔軍校舊址的其他建築一樣,此地作為昔日中國將帥的搖籃,在新的世紀裡將擁有新的金碧輝煌。
風雨黃埔,如煙非煙。
著名的船舶修造地——柯拜船塢
中國近百年曆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產力的發展是這一變化的決定因素。那麼,代表先進生產力的中國近代工業又發祥於何處呢?史學家透過考證,一般認為中國近代最早的工業便是廣州黃埔長洲島上的“柯拜船塢”。
1840年,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的大門,外國商品紛紛湧入中國市場。外國資本家為了商品運輸的需要,在中國開始經營船舶修造業。英國人柯拜在1845年首先在廣州黃埔島投資建造了船塢,中國近代工業的新端在這裡悄然開始。
該船塢是由一位中國設計師規劃的。塢長160多米,寬20多米。有兩道塢門,分內外兩區,可以同時或分別使用。專家考證認為:該塢設計新穎,與一般船塢不同點是,設計人員把船塢設計的略有彎度,並不是筆直的塢壁,這樣就可以充分利用斜度的力點,便於船隻進出塢和修造方便,可同時修造2艘5000噸位的船。該塢曾於1856年冬毀於戰火,1861年重修。1893年再次維修。這是外資在中國建立的最早石船塢,歷史上通常稱為“柯拜船塢”,是中國現今存世的惟一一個近代石船塢。
“柯拜船塢”在當時是中國沿海著名的船舶修造地。據記載,柯拜在此地幾年時間就賺去了20萬大洋。柯拜死後,由其兒子繼承,繼續營業。
1924年6月,“柯拜船塢”近旁多了一家鄰居,這就是黃埔軍校。軍校師生們在課餘飯後來到船塢一側散步、閒談,參觀船塢中修造船隻的過程,他們的理想也在這個船塢旁揚帆起航。許多師生在日後的回憶文章中曾把“柯拜船塢”寫入史書中,思戀往日在船塢旁的青春歲月。
“柯拜船塢”一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初,還接船修造。20世紀50年代初,人民政府對船塢進行了妥善的保護和維修。“文化大革命”時期,一批又一批紅衛兵曾打著“砸爛封、資、修”的旗號,要毀壞船塢,在此挖什麼備戰防空洞,受到時任廣州市市長陳鬱的堅決制止,所在單位的黃埔造船廠廣大幹部、職工利用添土的方法,巧妙地將船塢保護了下來。直到1976年“文革”結束後,職工們才將船塢中的泥土挖出,恢復“柯拜船塢”的本來面目,並在船塢一旁樹碑立傳,以示世人。
由於黃埔島在新中國成立後作為重要軍事基地,“柯拜船塢”也就鮮為人知。1986年底,黃埔島逐漸開始對遊客開放,到黃埔島參觀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的遊客,便可以到紀念館近旁的中國近代工業的先驅“柯拜船塢”參觀遊覽。那一潭清水,映照著黃埔島的景物,讓人陶醉在歷史的長河中。
咽喉要道上的長洲炮臺遺址
位於廣州市東端珠江主航道南岸的黃埔長洲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