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1/4 頁)
槭依錒ぷ鰨�M�⑹宰拋鮃壞憧蒲а芯浚��儷俁ú幌戮嚀宓南釒浚核�鶼仁親髁�聰赴�難芯浚�罄從忠幌倫猶�教技��誘庖桓隼礪劭翁饃稀T趺匆布し⒉渙慫�南胂罅ΑK�睦錆芙辜保�圓蛔嫉降鬃鍪裁詞攣�謾�1950年的一個晚上,他走進鮑林的書齋,兩個人談論起一般科學的問題,並沒有觸及具體的內容。此時,鮑林順手取出一本有人剛剛寄給他的一本書。那是英國皇家學會關於量子化學的一次會議發表的論文集,其中除了裡奇一直在埋頭進行的理論計算外,沒有什麼其他的內容。鮑林將這本書翻了一下,隨手就將它丟下了。“毫無價值,”他說道,“一堆垃圾。”裡奇問是什麼原因,他答道:“唉,我在30年代就曾苦苦追求,希望能找到精確的解,把這些方程解出,從而得到答案。我解不出來。從那時起,人們開始使用各種各樣的近似方法,嘗試著求解一個又一個問題。近似方法層出不窮,這與用鞭子抽打死馬沒有什麼兩樣。”那天,裡奇一直到開車下山之後,才意識到鮑林是在談論他的未來。“既然萊納斯也無法求解這些問題,”他對自己說道,“為什麼我認為自己比他能做得更好呢?”就是這次旁敲側擊的談論,促使裡奇決定鑽研X射線晶體學。也正是專業方向的這一改變,為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這一方面的卓越成就創造了條件。
梅塞爾遜將鮑林的風格與蘇格拉底的名言相提並論:德性無法言傳,但是可以身教。“我認為這就是萊納斯對人施加影響的風格。”
50年代初期,在鮑林周圍受到特別賞識的年輕人中,不少人後來在科學上顯露頭角。這些人聚集在鮑林身邊,深受鮑林的影響。從30年代初鮑林帶第一批學生算起,這些人與鮑林的關係最為密切。
生命的奧秘(續)
能為年輕有為的科學工作者充當父親般的角色,鮑林感到非常高興。不過,他生活的最大樂趣永遠在於搞科學研究。1951年以後,鮑林開始將自己在蛋白質問題上的研究成果應用於其他長鏈生物分子的結構,其中就有澱粉和核酸。就人體功能而言,這些成分當然沒有蛋白質那樣重要,然而,它們的結構似乎更加簡單,因而相對來說,藉助於他的建模方法,也許更容易解決問題。
1951年夏天,鮑林開始深入鑽研有關脫氧核糖核酸的材料,並且常常找人討論。現在,大家都將這種成分稱作DNA,它是染色體中核酸最常見的形式。阿斯特貝里在30年代就曾做過一些塗片的X光研究,表明DNA是具有重複結構的長鏈分子。這也可能是一種螺旋,但它只含有4個次級單元。這種次級單元稱為核昔酸。這些核昔酸似乎在所有動物的DNA中都可以找到,而且各種核苷酸的數量都近乎相等,這與蛋白質的20種左右氨基酸不一樣,它們在各種分子中的含量是很不相同的,每種核苷酸都是由核糖、磷酸和不同的鹼基構成的。鹼基是碳氮環結構,一共有4種:腺嘌呤,鳥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鮑林在30年代初進行共振研究時,就有一個課題是在理論上總結鳥嘌呤的結構;這種結構具有平板的形狀,其他三種鹼基的形狀似乎也一樣。研究DNA的關鍵在於弄清楚每種鹼基是怎樣與核糖和磷酸連線起來構成核昔酸的,然後這些核苷酸又是怎樣連成長鏈的。鮑林認為,與蛋白質的結構相比,弄清楚這一點不會很難。
不管是哪種情況,這算不上是一個最為緊迫的問題。DNA在重量上是染色體的一種重要成分,但蛋白質也是一樣。大多數學者認為,蛋白質部分最有可能包含著遺傳的資訊。蛋白質有各種各樣的形式和功能,其次級結構也品種繁多,因而在其複雜性背後就可能隱藏著遺傳特性。相對而言,DNA似乎就比較簡單,它很可能只是一種結構性的成分,只是用來幫助染色體摺疊和開啟。比德爾這樣想,鮑林也這樣想。在1952年初,幾乎所有重要的遺傳學學者都持這一種觀點。
關於與此相反的觀點,唯一的證據來自1944年發表的一篇很不起眼的論文,作者是洛克菲勒研究院學者奧斯瓦爾德·阿佛列。阿佛列發現,DNA本身就能明顯地在肺炎球菌之間傳遞新的遺傳特性。然而,多少年來,誰都沒有留意阿佛列的工作。鮑林知道這一結構——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究肺炎球菌抗原的人造抗菌素時,就與阿佛列有過接觸——但認為這一點並不重要。“我以前就知道DNA是一種遺傳物質的論點,”鮑林說道,“然而我沒有接受這一論點。你們知道,那時我正熱衷於蛋白質的研究,我認為蛋白質最有可能是遺傳物質,不可能是核酸——當然,核酸也有作用。在我著述的有關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