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部分(第2/4 頁)
的發展,隨著國家財政收入的逐年提高,這個比例也會逐年以百分之零點五到百分之二的比例提高,真至逐漸滿足全國的基礎、中等、高等普及教育,還有初步完成五年計劃中全民基礎掃盲文化普及之後再重新制定最新的財政教育支出規劃。
因為所有人都看到了,也清楚的知道了,西南由於基礎教育普及走在了全國的最前面,現在西南數省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對於全國其他地區所培養出來的人才更系統、更科學、更合理,還有數量更龐大。在西南的各大工廠中,招收員工的門檻也在逐漸的提高,雖然這並不代表著那些無文化需求的苦力工存在,但各工廠越來越多的崗位是越來越需要足夠的文化知識和更高深的專業知識。
有人曾經坦言,西南數省的工業能如此發達,一是工業發展起步早,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礎教育和高等以及職業教育發展的早。
大量受過基礎教育的學生在進入到工作前,多半會選擇在各種不同的職業技術學校進行短期或者是系統的就業技能培訓,掌握一門基本的工作技能雖然花點時間,但卻由於國家教育支出無需花錢,而且就目前各工廠、就業單位的收入情況上看,受到過相關職業技能教育的就業者在收入上要明顯的比未受到過職業技能教育的人略高一籌。有了實質收入上的差異刺激,哪怕是已經二十、三十多歲錯過接受教育的工人,也願意在工作之餘抽出時間來到這些學校中接受專門的掃盲教育和職業教育。
這更加刺激了教育普及和全民掃盲的熱情,這更是段國學和教育界願意看到的事情。學習這東西,強壓不得,也無法能夠勉強,就象當年段國學和王水林在一次閒談之中,主觀求學慾望的學習效率是最高的那個結論和事實那樣,當一個人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空氣的渴望一樣強烈之時,主觀能動性的自我約束、自我追求慾望會極大的提高學習的效率。用一句較為通俗的話來說——興趣創造天才!補充一句——收入創造動力!
第七百零六章
民間的經濟和軍事齊頭並進的發展中,民生類的東西要放到全國這麼龐大的區域裡,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而軍事上,進入到九月,受到雪崩效應的影響,英法聯軍駐印度戰區的軍力,在中國士兵的高壓攻擊態勢下,逐漸的呈現出一片無法承受的態勢紛紛崩潰。
八月底,中國陸軍突入到達卡一帶。
甘地和印度當時的隱然實際政治領袖尼赫魯面對中國方面的進攻,除了號召印度人民們奮起抵抗之外,也沒有更多的辦法來阻止中國軍隊的步步推進。而且據戰後印度方面的資料記載,甘地面對中國方面的軍事行動還表現穩定,而尼赫魯就已經明顯的出現了慌張、不知所措等反應,這和平日裡在媒體面前極力保持穩定和大聲疾呼國民奮起抗爭的表現顯得是完全不一致,而且印度那混亂而又誇張的國民性格使得印度的報導很容易誤導國民。
從國內人員以及國外對印度人的研究資料上看,我們不難發現印度實際上是一個喜歡誇大言辭的一個民族。從古時候起,他們的文學、和歷史記載上,對於一些數字性的東西印度人喜歡張口即出的誇大數字。段國學在另一個平行時空中曾經看過一篇記載,當時剛成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詢問印度國家有多少人口,印度方面的人員毫不思考的便張口二十億,雖說這個記載是否真實段國學也無從考證,但是從他們的媒體上屢屢喜歡大放厥詞為己方優勢吹牛中也可以稍微看出這個國民的思想從古時候的古蹟、文學作品中就已經逐漸養成了這種誇大其詞的習慣。(注:記載是一沐在現在自學本科課程時,外國文學史的老師所說的,未經查證,有誤勿怪)
正是如此,在中國軍隊進入印度領土之後(孟加拉當時未從印度國土中分出),印度的媒體今天說印度已經武裝組織了五百萬兵力,一會又報導中國人動用了三百萬兵力發動入侵,一會又說中國人已經打到了印度的海德拉巴,一會又說印度陸軍在哪在哪殲敵百萬……總之,要想從印度的媒體上找到真實的訊息——很難!
實際上中國追擊英法聯軍和他們的炮灰僕從印度兵的部隊並不多,僅僅只有不到十萬人進入了孟加拉一帶,一線作戰部隊還不到五萬人。而且還要看到,這些部隊都不是中國龍虎豹鷹鯊五支王牌主力部隊中的任何一支,僅僅只是二線作戰部隊,但是就是這些二線部隊,便足以收拾掉英法聯軍和印度僕從兵們。
中國部隊在進入到達卡附近便沒有再推進,因為在這裡河流眾多,光是一條布拉馬普特拉河便是一條寬度的河流足以阻攔住中國軍隊的腳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