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有60%用來支付國債利息。
好景不常,2000年時科網股(dot。)泡沫化;2001年,經濟情況開始急速惡化。2001年9月11日,美國受到伊斯蘭極端分子恐怖襲擊,數千人死亡。政治和經濟開始出現新的局面,美國揮軍直取窩藏恐怖分子頭目的阿富汗,而塔利班政權沒有想到美國果斷地聯同北方聯盟大舉進軍。兵力薄弱、裝備落後和陣地零星的塔利班兵敗如山倒。可是,恐怖份子由巴基斯坦等鄰近國家潛入,與英美聯軍打起了持久的游擊戰,這也是美軍有理由長駐阿富汗的原因。後來美國又進軍伊拉克,雖然戰事很快完結,但是伊拉克的什葉派和遜尼派不斷互相攻擊,伊朗和敘利亞又支援伊拉克境內的恐怖活動,伊拉克的武裝衝突一直持續著。美國的海外戰爭開支,到2008年為止,估計約為2兆美元,而且還在不斷增加。
很多人以為美國現在的經濟問題來自911襲擊事件。事實上,該次襲擊對美國的經濟影響並不算十分嚴重,至少不會產生如今的經濟困局。也有人埋怨攻伊的軍費龐大,令美國經濟不振,其實這也是誤解。美國經濟的問題主要來自其自身的經濟架構。也就是說,即使完全沒有恐怖襲擊,美國的經濟遲早也會出事。早在里根總統時代,美國已經走上了這條經濟不歸路。
布什總統為了對抗因為科網股泡沫化及龐大軍費引起的經濟問題,而大舉降息、放鬆銀根,推高房市和股市。在2001至2007年,房市和股市大升,為日後的次貸風暴營造了最佳環境。
▲BOOK。▲虹橋▲書吧▲
第8節:美國人自信心過強
第二章 美國的經濟問題
美國連番降息,反映其經濟在次貸及信貸危機下,出現嚴重隱憂;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系,以及香港第二大貿易伙伴,美國的經濟隱憂,對其貿易伙伴也帶來了影響。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2008年1月31日)
美國人自信心過強 (大標)
美國經濟曾多次陷入困境,例如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70年代的停滯性通脹。可是,美國每次都能成功地脫險,並重振經濟。和過往一樣,經歷80年代低迷的經濟,美國經濟由90年代初開始,奇蹟般地持續增長10年,成為美國經濟史上最長的經濟擴張時期。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佔世界GDP的比重,從1990年的24。2%上升到1998年的28。6%。美國的失業率降至4%以下,基本上是全民就業。90年代的美國經濟起飛主要受惠於資訊科技發展,資訊科技行業的產值佔美國GDP的比重,由1994年的6。3%升至2000年的8。3%,對美國的實質經濟增長貢獻高達35%。
全世界的人都有錯覺,以為只要資訊科技做得好,賺得到錢,有沒有製造業都沒有問題,服務性行業也不重要。這些人真是千錯萬錯,一個社會的經濟如何能夠只靠傳遞資訊而維持下去?只靠資訊科技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出現問題是必然的。資訊科技和金融業只是支援製造業、農業、採礦業、醫療醫藥等行業的後勤部隊。股市和房市只是反映經濟情況的表面化經濟活動,不是經濟的原動力。要是沒有了真正推動經濟的工業和農業,無論資訊和金融業如何了不起,經濟只會是一潭死水。很明顯,美國現在的經濟體系本末倒置,即美國人說的“將馬車放在馬匹前面”。最嚴重的問題出在最近7年,美國的經濟由房市和股市帶動,濫發信貸,支援過度消費,讓美國內部經濟大熱。這樣的經濟發展絕對不能持續,總有一天要停下來。
除了資訊科技給人經濟蓬勃的錯覺之外,銀行也無視風險,購入次貸證券或者承保次貸信貸。這種不正常的經濟發展持續至2007年中才出現問題,在這漫長的7年間,華爾街大戶的高層竟然無人察覺次貸的問題所在,還將次貸證券視為有價值的投資工具。政客又對次貸問題漠不關心,明知次貸放款人將錢借給無力償還的人,跟著將債務包裝成證券賣給基金和銀行,長時間的坐視不理,白白錯過了解決次貸危機的關鍵時刻。
外國人喜歡投資美國 (大標)
外國人不知何故,對美國資產情有獨鍾。早在1880年,英國、德國及荷蘭投資人買入25億美元的美國證券,主要是鐵路股份和債券。到了1894年,美國的四分之一鐵路宣佈破產,歐洲投資人損失慘重。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如日中天,三菱集團旗下機構以天價買入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