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聯儲決定,而並非自由市場調節所得。
世界銀行推行的私有化計劃,令西方財團可以擁有及控制東歐諸國的經濟體系。這樣的自由市場改革完全沒有考慮東歐國家的處境,目的只是讓這些國家一貧如洗,在經濟和政治上臣服於美國。由西至東,從東歐開始,直至巴爾幹半島,包括俄羅斯在內都是經濟上受制於美國。由北至南,俄羅斯到喬治亞,幾乎完全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壟斷經濟控制。
俄羅斯受到經濟上的威脅,於是將俄羅斯境內的西方石油公司收歸國有,實行在經濟上反擊美國。
筆者由衷地佩服普京的領導能力。軍事上,俄羅斯轉強;經濟上,俄羅斯沒有在科網股泡沫之中受到損失,在次貸風暴中也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大量投資美國證券。這次,歐美諸國、中國和日本遭受經濟重創,俄羅斯卻能夠獨善其身,相信普京早就料到美國次貸風暴的出現。俄羅斯股市暴跌至停市,原因是歐美各國急於在海外套現,匯錢回國救災。即使經歷股災後套現,俄羅斯股市仍然是有利可圖,於是成為歐美的海外資金來源之一。俄羅斯趁著這個時機壓制歐美各國套現,可以說是明智之舉。美國於軍事上卡在阿富汗與伊拉克之中,經濟上陷於水深火熱的關鍵時期,俄羅斯找到與美國抗衡的空檔,當然不會放過機會。
美國經濟自暴自棄 (大標)
自從里根政府開始,美國便開始走向內需型經濟體系,簡單直接地說,就是自暴自棄的經濟體系。要推動內部消費就要增加消費者的借貸額,令消費者有更多錢消費。於是,美國出現龐大的信貸行業,大量放債,維持內需的經濟發展。最有趣的情況是,美國人借的錢之中,大部分是外國人的錢,熱錢由外面流入美國,讓美國人借錢消費。
美國現在經濟的特點是不重視出口,忽視製造業,只重視內部消費。
請看以下美國出口與入口的對比圖。
上圖中顯示1960年至2000年,美國的出口與進口相差不大。2000年開始,差幅漸大,出口減少,進口增加。美國的貿易赤字急速擴增,情況令人擔憂。
單以內需推動經濟,並非長遠可行的經濟策略。以筆者執筆的2008年為例,美國的經濟活動之中,內部經濟活動佔了70%以上,對外經濟活動只佔30%。當內需急速發展時,外貿赤字也會隨之急升。消費者舉債總會有個限度,當這個限度來臨時,美國經濟便會面臨嚴重考驗。
美國個人和企業搞外銷業務實際上困難重重,這也是美國人注重內需輕視外銷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為大家舉個例子,就能說明一切。筆者在網上拍賣平臺出售一些物品,大部分都是賣到美國以外的地方,主要是歐洲和日本。美國賣家通常不將物品賣到美國以外的地方,因為賣家可以在自己的地方用網上資源印郵戳,然後將貨物放入郵局的收集箱中,這樣寄貨方便快捷又有記錄,對賣家來說是一項保障;可是,寄貨到美國以外的地方,在家中印郵戳的話,無法得到便宜的郵資服務。例如寄一件約60克重的物品到西班牙,國際快捷郵資約1。5美元,若在家中自行印製郵戳使用國際快遞服務,郵費則是23。5美元。為了節省郵資,只能到郵局排隊,因為那是郵局的規定,國際快捷必須要親自排隊投寄,更慘的情況是買方說收不到郵件,筆者即使有投遞證明書也要退錢給買家,否則會引起非常大的麻煩。美國拍賣網上的賣家,十個有九個不願意將物品賣到海外去,連這種個人化的小生意都會出現如此的麻煩,大筆買賣的外銷生意就更是不在話下了。由此可見,外銷不振是可想而知的。
。←蟲←工←橋書←吧←
第7節:科網股泡沫和911襲擊
20世紀90年代初期,筆者曾經在香港一家投資公司工作,當時曾經替一些中資企業尋找美國的貨源。很可惜,每次接觸美國公司都受到很冷漠的待遇,要求報價的郵件大多有去無回;相反,日本企業則非常積極進取,幾乎都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報價。相信美國公司不熱衷外銷生意,與內需推動型經濟的本土企業針對內銷形態有莫大的關係。
科網股泡沫和911襲擊 (大標)
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得到資訊科技帶動,股市房市一起升溫。在90代的10年之間,美國國債增加75%、國民生產總值上升69%、美國股市急升超過3倍、通脹溫和、失業率在5%以下。這個時期,可以說是美國經濟的穩定增長期,給人安穩的感覺。到了1992年,國債的總額已超過4萬億美元,美國政府徵收的所得稅之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