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頁)
家已是一股失去效能的政治力量。
在這樣的政治氣氛下,大學生們再一次活動起來。先是合肥方勵之的那個大學爆發了示威遊行,很快,上海、北京和其他地方有二十所大學響應。他們大多數的要求與他們自身的利益有關。但也有很多的要求與政治有關。他們表示強烈不滿的是,他們用民主選舉的方式產生的學生代表,在進入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時,受到上級的歧視,並遭拒絕。很快,許多學生開始用大字報的方式(現在是不合法的),表達他們的不滿情緒。並在大字報和小字報中揭露了官方對國民所採用的民主選舉生活的敵意,認為這一做法是有違真正民主的。
一開始鄧小平對這次學生遊行沒有發表任何講話。三個星期以後,12月30日,鄧小平才作出了明確的表示,他不贊成學生遊行。在一次中央領導人參加的會議上,他提出,要嚴格執行關於遊行示威的新規定,並主張將方勵之、劉賓雁和王若望開除出黨(“他們狂妄到極點,想改變共產黨,他們有什麼資格當共產黨員?”)。鄧小平再次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提出了批判。他說: “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至少還要搞二十年。民主只能逐步地發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要搬那一套,非亂不可。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在安定團結的條件下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我特別強調有理想、有紀律,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再來一次折騰。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否定黨的領導,十億人民沒有凝聚的中心,黨也就喪失了戰鬥力,那樣的黨連個群眾團體也不如了,怎麼領導人民搞建設?”⑤在公共場合中,遊行被禁止了。遊行者走到哪裡就被警察圍住,只要他們一發表演講,就會將他們送回校園。1987年1月初,學生們放棄了他們煽動性的活動,沒有達到任何目的。到頭來他們的一些頭頭被逮輔審問或處罰。凡是上街參與遊行的學生都留下了心靈的痛苦。方、劉、王被按正常方式開除了黨籍。方勵之離開了合肥,調到北京天文臺一個技術部門工作。
從政治角度來講,這次遊行的結果導致了胡耀邦的下臺。鄧小平及其他老一輩領導人批評他對這次事件沒有采取得力的措施。胡被迫作了自我檢查,在1月中旬的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主動要求辭去黨的總書記職務。胡的講話原文未洩露,但其他檔案上透露,他承認自己犯了一系列的,而且是自我主張的錯誤。會議同意他繼續留任政治局常委的職務。此後,胡在公眾場合中消失了,停止了與外國人的接觸。根據1989年的傳聞,他從中南海的辦公住地搬到外面的一座四合院去了。在那裡,他的大部分時間用來研究中國晚清史。或許是鄧小平的示意,也可能是鄧的支援,趙紫陽被選為黨的總書記,代替了胡耀邦的職位。
胡耀邦的下臺,打亂了鄧小平在他之後的有關人事安排。自從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後,國內外人士普遍認為胡耀邦將一直擔任總書記職務,而鄧小平和其他一些元老派將逐漸減少政治活動。現在鄧小平必須再物色一個新的接班人,然而,完全合適的人選並不多,老的太老,年輕的,像趙紫陽,作為黨中央領導人經驗尚嫌不足,況且他曾經與胡耀邦一起工作過,很可能得不到老一輩領導人的信任。李鵬,作為副總理,不到六十歲,政績雖然優秀,但缺少在黨內工作的資歷。
鄧小平經常從各種角度對外國訪問者談中國的經濟改革、政治改革,以及每一個改革目標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他談話的語調是堅定的,充滿信心的,他沒有任何智力減退的跡象,相反,在思想理論方面,他又實現了新的突破,這是過去幾年當中少有的。八十二歲高齡的鄧小平,在來訪者面前怡然自得,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鄧小平主要的思想是改革不能退縮,不能滑坡。他認為,政治改革之所以必要,是為了給經濟改革掃清道路;經濟改革之所以必要,是為了加速中國生產力的發展;發展生產力之所以必要,是為了根除貧困,這是社會主義的目標。在闡述這一思想時,鄧小平沒有忘記抨擊資本主義。1987年4月,他在接見西班牙工人社會黨人格拉時講道:一旦中國全盤西化,搞資本主義,四個現代化肯定實現不了。中國要解決十億人的貧困問題,十億人的發展問題。如果在中國搞資本主義,可能有少數人富裕起來,但大量的人會長期處於貧困狀態,到時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⑥。
鄧小平闡述了他的關於西方民主的觀點,他的主要論點是,如果中國採用了西方式的民主,那麼,中國將產生許多不必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