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2/4 頁)
次輕啟釁端,於是暗令馮華派遣一部分義勇軍前往相助。馮華公忠體國、國之棟樑,雖知和約已定,牽連重大,但亦不忍兒臣每日自悔自責、憂鬱神傷,於是提議以部分義勇軍組成志願軍,秘密趕往臺灣。親爸爸,祖宗之地由兒臣之手淪為異域委實是令人不甘心呀!”說罷,再次被勾起心思的光緒不由得失聲痛哭。
皇上的這番情真意切的表白,讓所有的人都為之動容,翁同龢、李鴻藻更是忍不住流下了兩行老淚。看到太后對皇上的話儘管頗為意動,但仍舊餘怒未消遲遲都沒有表態,老態畢露已不復當年之勇的恭親王奕訢輕輕咳嗽了一聲,再次上前奏道:“太后,老臣以為皇上儘管行事偏頗,略嫌草率,但此舉畢竟是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不失其一片赤子之心。況且,此次臺灣七戰七捷大振國人士氣,於凝聚人心、震懾倭夷俱有莫大的好處,即使有諸多不合規矩的地方,亦當從輕從寬處罰,不宜責難過甚。否則,不但會使將士離心,而且還有可能激起非常的變故。”
奕訢的話音剛落,翁同龢、李鴻藻、文廷式以及慶親王奕匡、禮親王世鐸都向前一步跪倒在地:“恭王爺言之有理,還請太后三思!”
皇上的性情,以及對《馬關條約》一直心有不甘,慈禧都知之甚清,因此光緒的這番話,她心中到信了個十之八九。而且這件事對馮華來說也絕對是一件吃苦不落好的事情,除非他有把握在臺灣取得最後的勝利。可是,這又怎麼可能呢?就算義勇軍戰鬥力再強,只派幾千人就想擊敗倭國,挽回臺灣被割的命運,也太譁天下之大稽了。只是他們的膽子也太大了,竟然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無聲無息地謀劃出了這麼一件大事,實在是不能不引起注意。不過,目前到也不好太過深究,一來這些軍機大臣的面子總是要給的,二來當此內憂外患之際,“自毀長城”的蠢事怎麼能做!
淡然一笑,慈禧臉上冰冷的表情忽如春風化雨一般轉瞬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你們說的這些本宮如何不清楚,方才只是擔心有人私自調兵,壞了祖宗的規矩、國家的根本。而且一旦事情做得不夠嚴密,反倒授人以柄,令已經艱危的國事再雪上加霜。現在,皇上已經親政了,既然這件事是由他安排的,當然也就不存在什麼問題了。好了,你們大家都起來吧!”
看到光緒和幾個軍機大臣紛紛從地上爬起,恭恭敬敬地站直了身子,慈禧繼續說道:“這次回覆倭奴的照會自是必須對他們的指責斷然予以否認,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總會有洩露的一天,如果讓人抓住把柄,立刻就會給大清引來天大的麻煩。你們大夥兒議議看,這件事咱們以後該如何處理?”
慈禧雖然表現得很是寬宏大度,但她“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雷霆手段,卻讓每一個人都深深地戒懼不已。一時間,眾人誰也不敢輕易表露自己的觀點、看法,仁壽殿上再次安靜了下來。見眾人都沒有先開口的意思,慈禧又微笑著催促道:“大家夥兒儘管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最重要的是不要讓這件事留有後患。”
“太后,臣以為私下出兵臺灣的事,十分不妥。《馬關條約》剛剛簽訂完畢,咱們就做出背約、毀約的事來,如果傳揚出去恐怕為禍不小。不過,‘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應該立即著馮華將入臺的義勇軍秘密召回,並命令東南沿海督撫封鎖臺灣海峽,嚴禁大陸臣民以各種藉口前往臺灣,藉以向列強表明我們的立場。”剛才一直都小心翼翼,暗自揣摩慈禧心思的徐用儀,首先出列奏道。
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徐用儀的這番話立時就在眾人中引起了一片議論之聲,而翁同龢更是忍無可忍當即反駁道:“徐大人可真是一片拳拳為國之心啊!據我所知,臺灣民眾誓不從倭,反抗倭寇武力登臺的舉動根本就無有背約、毀約之說。公法會通第二百八十六章有云,割地須商居民能順從否;又云,民必順從,方得視為易主等語。由此可見,臺灣的反割臺鬥爭根本就是符合國際法原則的,而大陸民眾自發組織的各種援助行動也是極為正當的行為。太后,當此七戰七捷、民心振奮之時,我們正應藉此良機奮起反擊、一雪前恥,豈可做出如此親痛仇快的事情來。”
翁同龢的譏諷,讓徐用儀立時就漲紅了臉。向前踏出一步,他憤憤地說道:“翁大人,說話何必如此刻薄,難道只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才算是忠君愛國?明知道實力不如人,還要與人硬拼、向人挑釁,如此只會給我們造成更大的損失。國際法真的有用嗎?還不是誰的實力強誰就說了算,泰西列強正愁找不到機會,我們卻還要自動送上門。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才是我們最需要做的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