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2/4 頁)
二人進行大禮參拜,連忙起身擺手道:“二位將軍不必過分拘禮,咱們還是坐下說話。早就聽叔平兄(翁同龢字聲甫,號叔平)說你們已經到了京師,只是由於公務繁忙一直未曾得見。今日的便宴,就算老夫和叔平兄為二位將軍接風洗塵。”
翁同龢聽了也是頻頻點頭,一再囑咐二人不必如此多禮。看到馮華他們依言落座後,他又喊過堂頭:“還是按老規矩,你估摸著給安排幾個特色菜,再給來上一壺好酒。”
堂頭看來對翁同龢的口味、習慣已經非常熟悉,只是略微思忖了一下,他就利索地回道:“翁大人,小的就給您安排白菜燒紫袍、吳魚片、江豆腐、潘魚、紅燒海參和一品官燕几個本店的招牌菜。另外,今天還有剛進的白洋淀大螃蟹,我也給您上幾隻。這些菜您幾位先慢慢吃著,不夠了再添,您老看這樣可好?”
微微地點了點頭,翁同龢又吩咐道:“酒菜給快點兒上。另外,你給招呼一下,不要讓閒雜人等打擾了。”
廣和居原名隆盛居,是開業於咸豐年間的京城老字號,坐落在宣武門外菜市口的北半截衚衕。翁同龢未作帝師前,曾在離此不遠的南橫街上居住過很長時間,平時常愛約朋友到此聚會。由於今天(5月8日)是《馬關條約》換約的日子,而且皇上的身體仍舊病懨懨的起色不大,因此心煩意亂的翁同龢乾脆約上李鴻藻在廣和居宴請馮華和李九杲,一來是喝酒散心,二來是進一步增強雙方的感情。
雖然李鴻藻的在座,讓馮華和李九杲感到有些拘束,但是由於雙方都在有意識地親近對方,因此酒宴的氣氛很快就變得融洽和輕鬆起來。翁同龢一邊與眾人閒聊些京師的風土人情、趣聞軼事,一邊向馮華他們介紹著廣和居一些特色菜的來歷:“子夏、秋陽,廣和居可是京城的老字號了,它的很多特色菜都出自一些名人之手。像今日咱們要的吳魚片、江豆腐和潘魚,就分別傳自吳均金、江叔畇和潘炳年幾個人。另外,還有一道‘曾魚’,更是出自曾國藩大人的傳授,改日老夫再請你們嚐嚐……”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翁同龢率先將話題又引回到眾人最感興趣的時政上:“子夏,你前兩日轉遞的南海康有為的萬言書老夫已經通篇看過了,書中所言改革之條理甚為周詳精當,確實令人耳目一新、精神為之一振,我已於昨日以密摺將其專報給皇上了。”
剛說到這裡,李鴻藻在一邊插話道:“康有為?前些日子,就是他領導舉子們去都察院上書的吧!聽說他已中了今科進士,並被授予了六品的工部主事,他如今在京城中可是大大的有名啊!”
點了點頭,翁同龢繼續說道:“這個康有為到真的是一個人材,只是為人太過狂妄不羈。早在光緒十四年,他就寫了《國事危蹙,祖陵奇變,請下詔罪幾,及時圖治呈》(即《上清帝第一書》),並託人轉遞給我。由於該封事(臣民上書稱“封事”)罔知忌諱、語太訐直,而且並未取得同鄉京官出具的有關其身世證明的印結,於上書體制不合,吾恐遭人非議,故未給其代遞。不過,觀其此次的封事,文筆犀利一如往昔,且比前番更加細緻全面、條理分明,此人當可稱得上一個不可多得的賢才”。
說到這裡,翁同龢大有深意地看了一眼馮華,然後有些考問似的問道:“子夏,不知你對康有為以及他這份兒上書中所提的諸項建議是何看法?”
對於如何改革變法才最適合當時的中國,馮華從一來到這個世界就一直在考慮,單純沿用維新派和洋務派任何一方的做法肯定不行,這一點歷史已經給了最充分的證明。雖然從理論上講,維新派要比洋務派進步得多,它所進行的維新變法運動屬於高層次的近代化活動,但是也要看到,維新思想的興起勃發只是一批年輕知識分子受甲午戰敗刺激,憂心“國將不國,何以圖存”,進而才促成了它的早產。而且,由於維新運動缺乏階級基礎,思想理論以及組織上都還不成熟,它的生命力是極其脆弱的。所以,自己要想真正達成“中國自立自強、重振漢唐雄風”的目標,就絕不能只依賴於維新派和洋務派任何一方,可也不能將他們都得罪了,必須要盡力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馮華目前就面臨著一個這樣的難題:即怎樣處理與康有為以及維新派的關係?如何才能既利用維新派的呼聲,促成改革變法的良好社會氛圍,又不能讓它們過於激進的主張成為今後變法的主旋律?馮華知道,按照歷史的發展,即使沒有自己的幫助,康有為的上書也遲早會遞交到光緒手中,從而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潮,所以想完全阻止康有為在變法中發揮其強大的影響力是根本不可能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