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1/4 頁)
夜已經很深了,萬籟俱寂,只有晶瑩如玉的一輪圓月高高地掛在空中,柔和地灑下自己的清暉。
此刻,馮華的房中依舊燈火未熄,他仍然在伏案書寫著自己的變法方略。對於具體該如何實行變法馮華以前曾經多次考慮過,並且已經基本上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可是給康有為挑挑毛病還可以(其實也是盜用別人的觀點),真正系統寫出來卻又是另一回事。如果這份改革方案經不起人們的反覆推敲,只會引來一片非議責難之聲。
雖然他知道只憑自己所掌握的那些政治經濟以及儒學西學知識,就想如康有為這般弄出一個全面完善的改革設想來,自己實在是力有未逮。不過,為了最終能改變戊戌變法的結果,他也只能利用自己對中國近代史的熟悉,勉為其難地嘗試一次了。
第二部怒海潮生第07~08章
第七章行者圖將來
狹長的山谷蜿蜒曲折,兩側是重疊高聳的山巒和蔥蘢鬱茂的山林,遠處高低起伏的山嶺上,雄偉的長城宛如巨龍偃伏於群山之間,首尾杳然,氣勢磅礴,蔚然壯觀。然而,此時在山路上匆匆而行的兩騎人馬卻急急地趕著路,好似根本就無心欣賞這號稱“居庸疊翠”的迷人景色。
“公子,前面再有幾里路就是‘居庸關’了,現在可以走得慢些了。待會兒咱們到昌平吃點兒午飯,應該能趕在城門關閉前到達京師。”兩人中那個年紀較大,約莫四十左右、一臉風塵之色的中年人指著已經遙遙可見的“居庸關”城樓說道。
“嗯”了一聲,那個大約三十來歲的年輕人並沒有說話,只是稍微放緩了韁繩,任由胯下的駿馬在山路上緩緩前行。雖然同樣是風塵僕僕、滿臉的倦色,但他那剛毅的面容、挺拔的身軀以及一股好似與生俱來的豪俠之氣卻仍讓他顯得十分英挺不凡。
看到年輕人仍然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中年人忍不住問道:“公子,你這次改變計劃,日夜兼程趕赴京師究竟是為了何事呀?如今《馬關條約》已經簽訂完畢,參加‘公車上書’的舉子們差不多也該離京了,咱們就是到了京師又能幹什麼?雖說已經給老爺去了信,可是你未按時回家,老爺夫人肯定又要牽腸掛肚了!”
抬頭看了一眼四周巍峨的群山以及前方“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居庸關城樓,年輕人喟然一嘆:“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郭猶是,人民復非。炳叔,當此國難之際,我如何還有心情回家?雖然我也知道此行可能並沒有多大用處,可是不知怎麼的,我總覺得冥冥之中好像有什麼東西在吸引著我。這種感覺每每想起來,就令我心情激盪、熱血沸騰。無論如何我也要往京師走一遭,只是這次又讓炳叔你多辛苦了!”說到這裡,他抱歉地向中年人望去。
炳叔忠厚質樸的臉上顯現出了一絲惶急:“公子,你這是說到哪裡去了,這十年咱們經山渡水、風餐露宿,公子還不是和馬炳一樣辛苦。我只是覺得咱們這次離家已經近一年了,怕老爺和夫人掛心。”
朗然一笑,年輕人說道:“這麼多年,咱們都在全國各地遊歷,他們二老也早就習慣了,早一點兒晚一點兒回去沒多大關係。炳叔,你放心,我隱隱感覺這一次京師之行咱們一定會有所收穫的!”說罷,輕催馬韁向著已經離此不遠的關口馳去……
劉三兒來到馮華的房前,剛要敲門卻見李九杲一推門從裡面走了出來。早已經知道馮華和李九杲真實身份的劉三兒連忙鞠了一躬,然後恭恭敬敬地說道:“李爺,又有人送請柬來了,正在前面等著回話呢!”
自打那天康有為、梁啟超拜訪過馮華之後,他們住的地方就再也沒有清靜過,幾乎天天都有人前來投帖拜見或盛情邀請。其中既有各地尚未離京的舉子和京城中的各界名流,又有一些各部、院的大小官員。他們有的是希望瞻仰一下取得遼東大捷的抗倭英雄是什麼樣兒;有的是希望馮華能借著遼東大捷的赫赫威名勸柬皇上廢約抗戰、維新變法;有的是看到馮華將來前途無量,希望能與他結識,聯絡一下感情;還有的是別有用意,想借機探察出點兒什麼。總而言之,所來之人皆是各懷目的,讓人即要小心謹慎、妥善應對,又要言談得體、思慮周全,真是令馮華他們不勝其擾。
接過劉三兒手中的請柬,李九杲皺了皺眉頭:“你先在這兒等一會兒,我去問問大哥該怎麼回?”說著轉身走進了屋中。
“大哥,又有人送請柬來了,我是不是還像前幾次那樣給回了?”李九杲一面遞上請柬,一面向馮華建議道。
雖然馮華明白行蹤既已暴露,再想保持置身於事外的超然地位肯定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