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3/4 頁)
花江珠。
松花江珠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經聞名中外,一向都是向朝廷進貢的供品,據說慈禧太后鳳冠上那一百顆晶瑩透亮的寶珠,就是上等松花江珠綴起來的。在馮華他們途經錦州時,賀國光交給賀菱兒的那個精緻的雕花檀香木匣裝的就是一匣子上品松花江珠。這匣江珠雖然不至於價值連城,但其價值在當時也是極為可觀,為了怕馮華推辭,賀國光才並沒有明說,只是交待賀菱兒到達京師後再轉交給馮華,讓他給一些重要人物送禮。由於知道李蓮英非常貪財,因此馮華在5000兩銀票之外又加送了二十顆上品松花江珠,而這份兒重禮還真沒白送,居然這麼快就起到了作用。
馮華得到慈禧要見自己的訊息也不由得一愣:真的是“天道無常,事與願違”啊!此次京師之行還沒見到光緒,卻先受到了慈禧這個“老妖婆”的傳召。慈禧究竟是何打算?自己又該採取什麼對策?看來還要好好琢磨琢磨!
想到這裡,馮華又抬眼看了看自己剛剛才完成的變革方策:“今日之世變,非獨春秋所未有,抑秦、漢以至元、明皆所未有也。語其禍,則共工之狂,辛有之痛,不足喻也。海內志士莫不發憤扼腕,於是圖救時者言新學,慮害道者守舊學,莫衷於一。竊以為舊者因噎而食廢,新者歧多而羊亡,中國之變法當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新舊兼學,不使偏廢……”這篇借鑑自張之洞《勸學篇》的——《變法自強疏》應該可以得到慈禧的認可吧!
雖然“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模式在洋務派中早就有過類似的說法,但真正被明確提出來卻是張之洞發表於戊戌變法前的《勸學篇》。儘管它尚無法形成一個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也不具備與傳統觀念體系相抗衡的理論力量,可馮華知道在改革變法初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它不但能極大地消除保守派對變法的牴觸情緒,而且亦可獲得洋務派、溫和派以及一部分維新人士的支援與認可。
前往頤和園的路上,馬車一直都在肥沃的田地之間穿行,道路兩旁的玉米地和高粱地綠油油的,讓人感到了一股大自然的生機勃勃。可是此時馮華卻根本無心觀賞這美麗如畫的田園風光,心中仍在反覆地考慮著與慈禧的這次會面:如果自己的變法方案最終能夠得到慈禧的支援,那麼今後自己和義勇軍的路都會好走許多,中國的未來也會發生更多的改變。
在兩個小太監的引領下,馮華從東宮門進入了頤和園,穿過仁壽門,走過一處栽植古柏蒼松,堆疊假山奇石的寬闊庭院,徑直來到了仁壽殿。這仁壽殿坐西向東,面闊七間,是平時皇上和太后朝會大臣、處理政務的場所。殿前的月臺上,整齊而又對稱地排列著象徵帝王威嚴的銅龍、銅鳳、銅缸和鼎爐。
仁壽殿富麗堂皇、寬敞明亮。遠遠望去大殿的中間有塊高出地面一尺有餘的地平床,在它上面的御案後赫然坐著一個身穿明黃色長袍、宮裝打扮的女人,不用說這就是慈禧那個老妖婆了。深深吸了一口氣,馮華本有些忐忑的心情忽然一下子平靜了下來:為了兄弟們以及義勇軍的生存與發展,不管怎麼說,自己都要把握住此次機會……
第十章仁壽殿獻策
仁壽殿上靜悄悄的,除了馮華的腳步聲再也聽不到一點兒其他的聲音,但馮華知道此刻所有的人都一定正在看著自己。未敢多作猶豫,他急忙趨步來到丹陛前,跪倒拜奏道:“臨榆鎮總兵馮華恭請太后聖安!”
“嗯,起來站著回話吧!本宮也早想見一見你這個抗倭英雄了。”慈禧的聲音很是輕柔,而且還帶著一絲親切感。
“謝太后。”馮華恭恭敬敬地站了起來,亦第一次看清了這個控制中國幾近半個世紀、被人們唾罵了百年的女人。
慈禧面色白皙紅潤,前額寬闊,黑黑的眼睛極有神采,高高的鼻樑以及寬厚的嘴唇給人一種堅毅的感覺。依舊烏黑的頭髮和保養得相當好的面板,一點兒都看不出來她已經是一個六十歲的老太婆了。她身材嬌小勻稱,穿著一件繡有紫藤並用珍珠密密裝點著的明黃色絲質長袍。衣襟最上面一顆鈕釦上掛著一串碩大的珍珠,腰間兩面還各懸著一個淡藍色的繡花絲手帕和長黑絲流蘇的香囊……
看著慈禧,馮華不由得微微有些發呆,他怎麼也不能將眼前這個看起來還很年輕、慈眉善目、面帶溫柔笑容的宮廷貴婦與那個殘酷無情、心狠手辣的老妖婆聯絡起來。
“馮華啊!這一次與倭奴一戰真多虧了你,沒有你在遼東打的那幾場勝仗,滅了倭奴的一些威風,咱大清還不知道要多損失多少。本宮這一次一定要好好地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