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2/4 頁)
,堪稱中國的新聞中樞,早在1886年,天津第一份中文報紙《時報》便問世了。但他卻沒有想到這個報童從布兜裡同時掏出《時報》、《直報》和《京津泰晤士報》等幾種中文報紙,他掏出十幾個銅板把幾種報紙各買了一份。小報童很少遇到出手這麼“大方”的人,高興得連聲道謝。
李九杲、賀菱和龔芳以前就聽馮華提起過“報紙”這個東西。從沒有見識過“報紙”的他們分別從馮華手中搶過一份報紙貪婪地看了起來。
李九杲拿到的是《時報》,那是一本12頁的薄薄冊子,分為“諭旨”(皇帝的命令)、“抄報”、“論說”、“京津新聞”、“外省新聞”和“外國新聞”等欄目;而賀菱看的是《直報》,是一種商業性報紙。第1版為“宮門邸抄”(為大臣呈送給皇上奏摺的內容節選)和“西報摘抄”(主要是歐美等國的報刊摘要);第2版到第5版,內容為國內新聞;第6版為當時從天津到外地的火輪車、火輪船的時刻表;第7至8版為廣告,內容涉及工業、農業、商業、醫藥、娛樂等各個方面。馮華見幾個人對報紙非常感興趣,笑著說道:“可別只顧看熱鬧啊,好好借鑑一下,以後咱們也要辦報紙的,而且還要儘快的辦起來。”
街面上飯館裡飄出的飯菜香引起了人們的食慾,賀菱首先說道:“大哥,人家肚子都咕咕叫了。”
馮華指著附近的一家叫“德素園”的素食館說道:“好啊,今天我就請你們吃天津衛有名的‘石頭門坎’素包和素卷圈。”
聽到‘石頭門坎’素包這樣奇特的名字,龔芳調皮地說道:“大哥,又是石頭,又是門檻的,可別把大牙給硌下來呀!”
龔芳牽強附會的歪批胡解釋引得大家都笑起來,馮華點著她的鼻子說道:“你小心點,牙硌不下來,饞蟲子會給勾出來的!”
吃過午飯,馮華拉上李九杲,準備到東局子水師學堂再次拜會嚴復。賀菱與龔芳都有些不解:“這個嚴復究竟是何方神聖啊!值得馮大哥和李大哥一次又一次的去拜訪。”
怎麼解釋嚴復這個人呢?倒讓馮華費盡了心思:嚴復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的主要啟蒙思想家,是西方資產階級學說的主要傳播者。毛澤東稱嚴復是“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一派人物”。他大量翻譯介紹了西方資產階級學術思想,從而把中國近代向西方尋找救國救民真理推進到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他的譯著啟發和教育了好幾代中國人士。可是馮華不能這樣對她們說,幾經思索,他說道:“嚴復畢業於福州船政學堂,後來被派往英國格林尼治海軍大學學習。他不但滿腹經綸、學貫東西,是個有大學問的人,而且胸懷救國救民真理,是當今中國少有的傑出人才。”看到他們一向敬佩的馮大哥如此推崇嚴復,幾個人也不由得對這個素未謀面的智者肅然起敬。
第五十章初會嚴又陵
那時候官紳、富商出行騎馬;小姐、太太們外出則坐轎;普通人家出門除了步行就是騎驢,或是坐獨輪車。東洋車出現後,迅速成為城市中的一種重要代步交通工具,以向人力車伕出租“洋車”的車行也應運而生(據史書記載,至1895年天津城有人力車近5000輛),但李九杲卻死活再也不肯坐這種靠人力拉動的“洋車”子。
據旅館的門房介紹,東北城角和馬家口一帶都有租用驢馬的集市。誰知這“驢腳”、“馬腳”的租賃業務有規矩,必須是養牲口人牽著牲口隨行。馮華等人覺得兩條腿跟著四條腿跑,太不方便,再三商議,方談好條件,另由他們出資多租一匹馬,由幾個養牲口人推出一個代表騎馬隨行,五騎人馬這才直奔城東賈家沽。馮華、李九杲二人在前,兩名侍衛及那個代表則不遠不近的跟在二人後面。
那時的泥土道路質量極差,從老城到東局子不過區區八華里路程,卻在未時末方才趕到。他們在半路上,方知道從海河邊有一條直達東局子的小鐵路,有馬拉鐵軌車往返於東局子至海河東岸,幾個人都後悔不迭,埋怨自己沒有向旅館門房講清楚去處。
這東局子不是地名,而是天津機器製造總局東局的簡稱,設在東郊賈家沽。機器東局建於1867年,規模宏大,圍牆周邊長約九里許,佔地數百畝之廣,有工人兩千多人;外設城堞炮臺之制,內有井渠屋舍之觀,與天津城遙遙相望,儼然城東一巨鎮。
天津水師學堂就設在機器東局旁邊,附近還有當時極著名的電報學堂、水雷學堂等。馮華打量著建校於1880年的這所軍事學校,只見堂舍宏敞,堂室整齊,屋舍林林總總不下一百餘椽;園區內樓臺掩映,山石參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