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頁)
現場提問:楊先生您好,您到香港、大陸、臺灣走的比較多,對兩岸四地人民幸福指數、幸福程度談一些您的看法。幸福不光是生理、心理、精神上的,您覺得能夠代表人類現代文明的東西是什麼?謝謝。
楊錦麟:代表人類文明的最大標準,肯定不是“*”。不能給我們有吃的、有小康,就是幸福了,按照*主義的理論來說,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勢必誘發新的矛盾,如果不順應歷史潮流,就會被歷史潮流拋棄。如果只是安於享樂,而不願意為這個民族的前途命運分擔,對於積重難返的弊端不進行改變,我們還能走多久?前蘇聯共產黨的崩潰,以及中國國民黨的兩次失去政權,這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絕對是睡覺不敢打呼嚕,*總書記不斷強調居安思危、憂患意識。我們不能只像豬堅強一樣活著,因為我們有更多的需求。
兩岸四地的幸福指數有不同的標準,香港人的奮發、努力、求新、求變,調整的能力很強,在工作的狀態中獲得最大的個人價值認同和滿足,這也是一種滿足,因為每一個地方人的個性都是受到壓抑的。我們現在的社會變化太快,30年前有一勺豬肉就非常幸福,肥豬肉吃到肚子裡幸福感很強,但是現在我們不是這樣了,很難定出一個標準,生活在一個政治氣候比較壓抑之下的環境,至少肯定是不幸福的,但是幸福是什麼,我沒有標準,我們一起來探討。
現場提問:現在有些資訊在網上被遮蔽了,您覺得中國現在輿論自由是前進還是在倒退呢?
楊錦麟:和30年前相比是進步了,進步得有一些時候讓我們吃驚。我昨天在雲南和一個在青海勞改農場長大的孩子聊天,他不是勞改犯,他說他們那裡關著勞改犯,有一個是偷了生產隊半個南瓜,被判了八年半。你說的情況,跟30年前拆魚骨天線差不多,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這是一個暫時的現象,民智已開是改革開放30年最重要的成果,如果不順應民意和民心,任何一個消極的東西都沒有辦法達到主觀的目的和要求。我想這些東西都不足以懼,因為是暫時的。網路時代雖然有“五毛黨”,但是終究不是這個時代的主流,只是消極的剎車板。老剎車,剎車板也會磨損,我堅信這些現象只是瞬間的過程,只是短暫的,我們的執政黨一定會正視這個問題。謝謝。
發展民主,推動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1)
主講:王則楚
時間:2008年3月29日
人物簡介: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曾任民盟廣東省委員會專職副主委,民盟中央委員,省政協委員、常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副主任。參政多年的王則楚享有“諍言者”、“明星委員”、“倔老頭”的綽號,曾連續6年提案,最終促成政府取消廣州洛溪大橋收費。 *是社會主義的生命
十七大報告有很多亮點,其中很著名的一個論斷就是:“*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所以,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不能只看到GDP的增長,我們還必須要看到民眾*意識的覺醒。正因為這樣,我們說,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一直是由*來推動進行的。今天我們來回想改革開放的過程,很多人認為我們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是有所滯後的,可是我們要看到,改革開放是伴隨著,而且必須是伴隨著解放思想和*制度不斷完善,才能夠進行的。
看兩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第一個就是安徽小崗村的家庭承包責任制。這件事發生在安徽鳳陽縣,當時有人問我,這麼大的變化怎麼來的?我只是簡單跟他說了一句,小崗村的變化,在當時只能講是從“泥牆草頂的房子”變成了“磚腳泥牆草頂瓦邊的房子”。“包產到戶”這件事,安徽省委在1960年就開始搞了,但是緊接著就被批判,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割掉了。
第二個例子發生在廣州,1961、1962、1963年這三年,那時高中畢業生如果考不上大學也有下鄉的,後來在“*”中他們要把戶口轉回來,稱為“6123部隊”。那時香港正在大發展,需要勞動力,我的很多同學都是那時“篤卒”去到香港,當時還因此發生了著名的“東站事件”,連副市長的車子也被推翻,人們在火車站擁著要到香港去。為什麼?其實就是要開放。改革開放後,我們承認了這個事,所以我們就辦了特區,可以跟香港自由來往,慢慢就推動了這件事。
還有,我們現在跟香港的一線關是什麼時候才有的呢?是1953年。1953年之前我們去香港都是自由來往的。所以說,沒有*,沒有大家自由表達意見的渠道,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也不可能有我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