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第五位姨太太時還寄一張燙金請柬給你?”
話一說完,整個議會堂頓時爆笑如雷,而那位議員也失去了再次咄咄逼人的立場及氣勢,最後只得草草收兵,不了了之。
未成年人由於初出社會,常常不知天高地厚,頗有初生牛犢不畏虎之氣勢,因此說服這種人更需要掌握其心理。
社會上經常有一些青少年組成的小幫派,不是到處酗酒打架,便是橫行鄉里,鬧得地方雞犬不寧。這些小團體許多都以“宗旨”、“崇高理想”或“入幫誓言”的精神口號作為凝聚力。但這些口號不但毫無根據,也沒有科學道理,完全是青少年盲目地亂叫罷了。然而奇怪的是,這些令我們感到荒唐可笑的“思想”,對那些不懂事的年輕人卻有著不可思議的吸引力。
古往今來,罪惡的淵藪都是龍蛇混雜,這些小幫派也不例外,其中不乏一些上當受騙以及一些被脅迫來參加的少年,雖然整日跟著幫派行動,卻又覺得這些並不合乎自己內心所想,只不過礙於一些誓言和幫規而難以脫身,心中的無可奈何是可以想象的。在這些“理想”、“宗旨”、“誓言”的背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隱藏著一些自己的本意,但真正遇上問題時,多半還是靠自己靈活處理,而不能完全以固定的框架去套用。
如果你想去教化這些年輕人,就必須先擊倒對方賴以依存的思想支柱。最好的辦法不是你講一番為人處事的道理和原則,而是讓他們對自己信仰的宗旨作出具體說明,等對方說完後,你便不屑地說:“原來這就是你們的精神支柱啊。”
這時,對方會因你的回答而突然間覺得自己變得很渺小,他難免會垂頭喪氣,以後再做任何事時必會仔細思考一番。
在談判場合,愈是強硬的語言,愈容易導致兩敗俱傷,只有保持靈活的說話策略,才可以不僅保持自己的立場,還能打擊別人,“不要把話說死”,這也是“攻心”說話術的一個重要法則。
訓導主任的“借力使力”
臺北市某中學有一位品行極差的A學生,整天無心上課,常常糾集校內外一夥遊手好閒的中學生,到處橫行霸道,專門打架鬧事,甚至很多老師都曾被他捉弄,更甭說勸導他改邪歸正。於是A學生更加肆無忌憚,在校園裡胡作非為。
A學生的父母憂心如焚,不知道如何教育兒子走向正途。新學期開始,從高雄轉來一位老師,他是位成人教育的專家,據說在對學生訓育和生活指導上有相當的成績,於是校長便派他去指導那位全校出名的“刺蝟”。
訓導主任從A學生的父母那兒瞭解到:A學生從小自尊心極強,總喜歡出人頭地。於是訓導主任想到一個妙法。他發現平時常有一位B同學寸步不離地跟著A,便想借助B同學來幫助A。
他像平常一樣把A學生叫到他的辦公室來,A學生心想肯定新老師又是訓斥他,因此他一進辦公室就不停地東張西望,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然而訓導主任並沒有責備他,還為他倒了一杯水,然後裝出為難的神情說:
“唉,真不知怎麼說,老師現在有點事要麻煩你。”
A學生聽到這番話大感詫異,並且有些高興地問道:
“什麼事啊?”
訓導主任說:“我聽說B同學一直不求上進,最近還有人說他經常欺負小學生,我剛到這裡,不熟悉他們的情況,無法順利展開輔導工作。我聽你父母說你對人有一副熱心腸,所以找你幫忙,替我勸解他。”
A學生一開始是抱著聽訓的心理而來,沒想到新來的訓導主任非但沒有責備他,反而還非常信任和器重他。回想以前的那些老師,對自己不是惡語相向,便是冷若冰霜,心裡便有些感動,認為這位新老師很夠“朋友”,自然一口答應老師的請求。
一個人一旦對周圍環境和與人相處的態度有所改觀,他的處事方法自然也會隨之而改變。A學生從此成了助人為樂的少年,自己的惡習也一天天減少,不但達成了老師想要的目標,自己也獲得了新生。
大禹治水,是因為疏導有方而成功,如果只是正面填堵,洪水就只會猛漲,終會有決堤的一天。
教育好比登山,無論是多麼高的山,當快要抵達山頂時其山勢都必然更加陡峭,登山者大多會在此時半途而廢、功虧一簣。
這時領隊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如果他能激動地對登山同伴說:
“山頂上的風光真是太美麗了,我這一生能上來一次,就死而無憾了,加油!你再堅持20分鐘就成功了。只要20分鐘,你就成功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