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你表態,你必須反其道而行之,一言不發或者避而不談,藉以激怒對方,擾亂對方的心理,進而改變對方談判的態度。
再者,當對方處於優勢,己方處於劣勢時,在行動上採取以退為進的方法,靜觀其變,然後,伺機扳回劣勢。
莊子的“模糊語法”策略
《莊子山木》中記載:莊子和眾弟子出遊,行至一片森林之中,看見一位農夫在砍伐樹木,令他們奇怪的是有一棵樹特別高大,枝葉茂盛,但農夫卻對它視而不見跳過不砍,莊子便問農夫是何道理。
農夫說:“這棵樹雖然看起來枝葉茂盛,但它卻外實內空,沒有用處。”
莊子馬上借題發揮對弟子說:“你們明白做人的道理了吧?那些樹由於有用處而喪失生命,這棵樹卻因為沒有用處而得以苟且偷生,你們要記住這件事,做人也要虛無一些,否則便保不住性命。”
眾弟子齊聲說:“記住了。”
由於出遊時天氣炎熱,莊子便率弟子們到一位朋友家裡歇息。
由於他們遠道而來,熱心的主人特意決定殺一隻鵝招待他們。捉鵝的時候,主人的小兒子問父親捉哪一隻,慈祥的老者便吩咐小兒說:“就捉那隻不會叫的鵝吧!”
莊子在旁邊馬上補充說:“你們看到了吧!這隻鵝因為沒有用處而保不住性命,這和你們做人的道理一樣啊!在這個社會里,優勝劣敗,誰沒有用,誰就連性命也難保。”
弟子中一位頭腦比較聰明的,見老師教誨的方向忽東忽西,便問莊子:
“老師,樹木由於沒有作用而儲存性命,家禽因為沒有作用而喪失性命,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莊子明白自己的言語邏輯出現了失誤,讓學生抓住了把柄,他靈機一動,用“模糊語言”策略回答說:
“做人應該中庸一點,有時候要視環境決定做人的標準,不能拘泥固執,該表現的時候就表現,不該表現的時候就把自己偽裝起來。”
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飛被奸相秦檜陷害入獄,受審時就受到主審官這種模糊語言的攻擊,一句“莫須有”便使他走上風波亭的斷頭臺。
大千世界中,你無法以一種固定面目去面對每一件事物,有些事物需要你去搪塞,有些目的需要你去掩飾,有時候說話不能太肯定,有時候又不能說得太明白。
在這些條件限制下,你在運用說話術時就要閃爍其詞,含糊帶過。在商業活動或家庭生活中,如果你發現某些問題,自己不能坦誠相待,但又無法迴避時,就可以運用這種語言策略,讓對方無法按照固定刻板的思維模式和你爭辯,不過這種“兩面人”的說話術應慎用為妙。
綜觀高明政治家的說話技巧,可以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含糊其辭,出言謹慎,甚至話中語意互相矛盾,例如一位政治家面對記者說:
“這是一件急需解決的重要事件,應該深思熟慮,認真處理。”
他說話的真實意圖是什麼?是應該要馬上處理呢?還是需要緩一緩,需要長時間的深入研究?誰也不明白。
在你的周圍,經常會發現一些成天叫嚷要辭職不做的人,背地裡卻拼命工作以搏取上司的好感,不讓被炒魷魚的事降臨在自己頭上,這也是不讓別人對自己有一個完整明確的印象,企圖矇騙他人的手段。
英國著名的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寫過一部名叫《亨利四世》的喜劇,劇中有一名慣賊,被警察捉住後,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然而他出獄後,一些從前的黑道夥伴再次拉他下水時,他一下子就答應了。有人問他為何言而無信,他卻理直氣壯地反駁說:“喂,哈爾!這是我的職業,不是嗎?你們都知道忠於職業無罪。”
這顯然是一種厚顏無恥的狡辯,他將職業和惡習混為一談,用來欺騙自己。
這種說話術通常巧妙地把事物的兩方面混為一談,藉以達到混淆視聽、迷惑別人的目的,對於言語混亂、思路不清的說話者,人們往往無法迅速有效地將其談話內容歸納出一個統一的印象。
以上是一些常見的關於誘導別人失誤的反面例子,也許大家會對這些人嗤之以鼻,但還是可以從中歸結出一些說話技巧。
弱者,是最高明的說服者
19世紀末,美國芝加哥有一位保險核定員被法庭指控為詐騙保險金而犯下縱火罪,拘押期間被人保釋,由於怕事心理作祟,他便在罪行未定期間想盡辦法逃避法律制裁。他認為自己逃避法律懲罰的唯一機會,就是說服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