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苗(15),……管;湯放桀(16);武王伐紂(17);帝奄(18)反,故周公淺之(19)。故曰,德不若五帝(20),而能不及三王(21),智不若周公,曰我將欲責(22)仁義,式(23)禮樂,垂衣裳(24),以禁爭奪。此堯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效舉兵繩(25)之。”
(1) 士,借為恃。意謂軍事上沒有永恆不變的有利形勢可以依賴。
(2) 傅,借為敷,布,施。意謂這是先王所傳佈的道理。
一說“傅”為“傳”宇之誤。
(3) 在,存。孫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戰爭的勝負關係到國家的存亡,與孔丘復辟奴隸制的反動綱領“興滅國,繼絕世”的含義不同。
(4) 社,士神。稷(ji既),穀神。古代以社稷代表國家。
(5) 樂兵,好戰。
(6) 利勝,貪圖勝利。
(7) 事備,做好戰爭的準備。
(8) 委,委積,即物資儲備。
(9) 夷,指古代我國東方地區的部族。
(10) 中國,指中原地區。
(11) 此句上文殘缺,原文大概是說帝王不能無所作為而致
利。佚,同逸,安閒。
(12) 神戎,即神農。斧遂,或作補遂。《戰國策·秦策》:
“昔者神農伐補遂。”
(13) 蜀祿,即涿鹿,地名。《戰國策·秦策》:“黃帝伐涿鹿而禽蚩(chi痴)尤。”
(14) 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
(15) 並,借為屏,屏除,放逐。傳說舜曾征伐過南方部落三苗。
(16) 湯,商朝開國國君。桀,夏朝最後的國君。放,流放。
(17) 武王指周武王,周王朝的建立者。紂,即商紂王,商朝最後一個王。
(18) 帝,疑是商宇之誤。奄,商的同盟國,在今山東曲阜東。
(19) 周公,周武王弟。武王死,子成王年幼,周公輔政。淺,借為踐,毀、滅之意。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滅商後,被封的紂王之子武庚又聯合奄、徐等國叛周,被周公征服。
(20) 關於五帝,歷來說法不一。據《史記》,指黃帝、顓頊(zhuanxu專恤)、帝嚳(ku酷)、堯、舜。簡文似以神農為五帝之一。
(21) 三王,指夏、商、週三代開國的君主,即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
(22) 責,借為積。
(23) 式,用。
(24) 譬喻雍容禮讓,不進行戰爭。
(25) 繩,糾正。意謂以戰爭解決問題。
威王問
本篇記述孫臏與齊威王、田忌關於用兵的問答。前一部分就敵我兵力對比的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作戰方法。後一部分主要指出用兵最重要的是“必攻不守”。
威王問(1)
齊威王問用兵孫子(2),曰:“兩軍相當,兩將相望(3),皆堅而固,莫敢先舉(4),為之奈何?”孫子答曰:“以輕卒嘗(5)之,賤而勇者將(6)之,期於北(7),毋期於得(8)。為之微陣以觸其側(9)。是謂大得。”威王曰:“用眾用寡有道乎?”孫子曰:“有”。威王曰:“我強敵弱,我眾敵寡,用之奈何?”孫子再拜曰:“明王之問。夫眾且強,猶問用之,則安
國之道也。命(10)之曰贊師。毀卒亂行(11),以順其志,則必戰矣。“威王曰:”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用之奈何?“孫子曰:”命曰讓威。必臧其尾,令之能歸(12)。長兵(13)在前,短兵(14)在□,為之流弩,以助其急者(15)。□□毋動,以待敵能(16)。“威王曰:”我出敵出,未知眾少,用之奈何?“孫子'曰'(17):”命曰……威王曰:“擊窮寇奈何?”孫子'曰'……可以待生計矣。“威王曰:”擊均(18)奈何?“孫子曰:”營而離之(19),我並卒(20)而擊之,毋令敵知之。然而不離(21),按而止(22)。毋擊疑。“威王曰:”以一擊十,有道乎?“孫子曰:”有。攻其無備,出其不意(23)。“威王曰:”地平卒齊(24),合(25)而北者,何也?“孫子曰:”其陣無鋒也。“威王曰:”令民素聽(26),奈何?“孫子曰:”素信(27)。“威王曰:”善哉!言兵勢不窮(28)。“
田忌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