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龐涓,戰國時人,早年曾與孫臏同學兵法,後被魏惠王任為將軍。簡文中龐涓又稱龐子。
(2) 梁君,指魏國國君惠王 (公元前三六九——前三一九年在位)。魏國在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魏又稱梁。邯鄲,趙國國都,今河北邯鄲。
(3) 帶甲,穿有鎧甲計程車卒,此處泛指軍隊。
(4) 茬丘,地名,其地末詳。
(5) 齊君,指齊威王(公元前三五六——前三二○年在位)。
(6) 忌子,即田忌,齊國的將軍,曾薦孫臏於齊威王。
(7) 衛,國名,原建都朝歌(今河南淇縣),春秋時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
(8) 平陵,地名。據下文“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衛”,則此平陵應在宋、衛之間。
(9) 東陽,地區名。戰邑,指平陵。意謂平陵是東陽地區軍事上的重要城邑。
(10) 宋,國名,原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戰國初期遷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11) 市丘,地名,在魏國。
(12) 徙舍,拔營。走,急趨。
(13) 都,齊國稱大城邑為都。都大夫,治理“都”的長官。這裡似指那些率領自己都邑軍隊跟從田忌參加戰爭的都大夫。孰,誰。
(14) 齊城、高唐,齊國的兩個都邑。齊城,疑即齊都臨淄,在今山東臨淄。高唐,在今山東高唐、禹城之間。
(15) 環塗,下文屢見,疑是魏軍駐地或將領之名。一說“環塗”即“環途”,迂迴的意思。
(16) {車皮},疑借為彼此之彼。
(17) 末甲,前鋒部隊。本甲,後續部隊。
(18) 柀,疑借為破。
(19) 孫臏的意思似是要犧牲“不識事”的二大夫,使魏軍產生齊軍軟弱無能的錯覺。
(20) 段,借為斷。意謂把齊城、高唐二大夫帶領的軍隊分成兩部。
(21) 蟻附,指攻城,形容軍士攻城時攀登城牆,如螞蟻附壁而上。
(22) 挾{艹世},疑是魏軍駐地或將領之名。一說借為浹渫,形容軍隊相連不斷。
(23) 術,道路。意謂齊城和高唐二大夫的軍隊在行軍的道路上大敗。
(24) 厥,借為蹶(jue絕),摔倒,敗。
(25) 請派遣輕快的戰車向西直趨魏國國都大梁城郊。
(26) 以上兩句意謂把隊伍分散,讓敵人覺得我方兵力單薄。
(27) 輜(zi資)重,軍用物資器材。
(28) 趣,行進。舍,止息。趣舍,指行軍。“兼趣舍”就是急行軍,晝夜不停。
(29) 弗息,不停息。桂陵,地名,在今山東菏澤東北。
(30) 《史記·魏世家》記魏惠王十八年(據《竹書紀年》當為十七年,公元前三五三年)齊、魏桂陵之戰,沒有提到龐涓;記後十三年(據《竹書紀中》當為後十二年)的馬陵之戰時,說龐涓被殺,太子申被虜(《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所記略同,但謂龐涓自殺)。簡文記龐涓於桂陵之役被擒,與《史記》所記不同。
(31) 盡,終極。意思是稱讚孫臏的作為盡善盡美。
(32) 此數字為本篇字數總計。
'見威王'
此篇題為編者所加。本篇記孫臏初見齊威王時,陳述自己對戰爭的看
法。孫臏認為只有透過戰爭才能禁止爭奪,對春秋戰國以來儒家所鼓吹的
以“仁義”去戰的說教,作了有力的批判。
'見威王'(1)
孫子見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恆勢也(1)。此先王之傅道也(2)。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3)。戰不勝,則所以削地面危社稷(4)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樂兵(5)者亡,而利勝(6)者辱。兵非所樂也,而勝非所利也。事備(7)而後動。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8)也;卒寡而兵強者,有義也。夫守而無委,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堯有天下之時,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9)有二,中國(10)四,……素佚而致利也(11)。戰勝而強立,效天下服矣。昔者,神戎戰斧遂(12);黃帝戰蜀祿(13);堯伐共工(14);舜伐劂□□而並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