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4/4 頁)
難道沒有人相依?
不如同宗兄弟親。
路上行人真可嘆,
為何不同他親近?
獨行人沒兄弟,
何不幫他解憂戚?
有棵孤獨棠梨樹,
綠葉蒼翠又茂盛。
孤身一人無依靠。
難道沒有別的人?
不如同姓兄弟親。
路上行人真可嘆,
為何不同他親近?
獨行人無兄無弟,
何不幫他解憂戚?
【讀解】
看來,孤獨感並非現代人才具有的獨特生存感悟。西方哲人 尼采曾宣稱:上帝死了,人類從此成了孤獨無靠的流浪兒。這一 宣言被看作是驚世駭俗之言。那麼,照這個標準來看,從來沒有 上帝保佑的中國人,豈不是早就是孤獨無靠的流浪兒了嗎?
差不多可以這麼說。《杕杜》所表達的,遠不止是一個流浪漢 的具體孤獨感,同時還具有某種形而上的意味,也就是說,它 更是一種深刻的人生喟嘆,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
孤獨並非完全可以按外在形式來判斷。一個人並不一定要處 在顛沛流離的狀態中才會感覺到孤獨無靠;即使身處鬧市,在親 朋好友的包圍之中,也會有孤獨感。真正的孤獨感是心靈的一種 狀態,是心靈牌沉寂時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中,心靈失 去了啟用的源泉,沒有碰撞、發出火花的機會,對外在事物的反 應陷於麻木和絕望之中,彷彿只有心靈本身在黑暗不斷漂浮游 移,完全喪失了向上的活力。
處在孤獨狀態之中,心靈和肉體是分離的。一個人儘管可以 吃喝住行,甚至可以談笑風生、尋歡作樂,這僅僅是外在的、肉 體層面的機械生命活動,而記憶體的心靈卻處在遊離的孤獨狀態。這 同強裝笑臉、強忍悲痛完全不同。
心靈的孤獨是絕對的,無可救藥的;現實的孤獨是相對的,可以 戰勝的。一個離群索居的人,不一定孤獨;一個身處鬧市的人, 完全可能孤獨。因此,是否孤獨,難以用是獨自一人不是眾多人 相片這個外在標準來衡量。
尤其可注意的是,我們害怕孤獨,卻又喜歡獨處。這裡面有 太多的話可說。
無衣
——睹物思人最傷懷
【原文】
豈曰無衣,
七兮①。
不如子之衣,
安且吉兮②。
豈曰無衣,
六兮。
不如子之衣,
安且燠兮③。
【註釋】
①七:表示衣服很多。②安:舒適。吉:好,漂亮。③燠 (yu):暖和。
【譯文】
誰說我沒衣服穿,
至少也有七套衣。
它們不比你做的,
又舒適來又漂亮。
誰說我沒衣服穿,
至少也有六套衣。
它們不比你做的,
又舒適來又暖和。
【讀解】
睹物思人,這是人間最普通、最傷感、最動人的一種情懷。
一方面,物本身的價值已變得不重要,無論它是一件極其普 通的用具還是一件價值連城的首飾;物已變成了一種象徵,一種 引發無盡情思的觸媒。這樣,物本身的價值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轉 換,由使用價值變成精神價值或審美價值,因而倍加珍貴和神聖。
另一方面,睹物思人的“人”,必定具有敏感的心靈,豐富的 情感,忠誠的品質和執著的追求。這些條件缺一不可。水性揚花 的人,見異思遷的人,鐵石心腸的,心如死灰的人,心懷叵測 的人,都不可能有睹物思人的高尚情懷。
除此之外,長時期的朝夕相處,兩情相投,彼此間情同手足 的親情,都是促使睹物思人的重要條件。
如今,這種古典的情懷似乎已不時髦了。然而,它水遠不可 能消失。斯人長已矣,此情仍依依。
葛生
——最是悲愴悼亡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