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表示“不便”,也勉強接受了。李鴻章又提出,中國政府考慮從廣州修一條鐵路直抵九龍城,竇納樂當即予以拒絕:“英國很有可能要修一條鐵路從九龍抵達邊界,與中國的鐵路相接,但是無論如何不能同意在英國管轄的地方修一條由中國控制的鐵路。”李鴻章、許應騤、張蔭桓見沒有商量餘地,再爭無益,那就等將來真正動手修廣九鐵路的時候再說吧,有道是“車到山前必有路”,於是退讓為寫上一句:“將來中國建造鐵路到英國管轄之界,臨時商辦。”竇納樂對這種沒有任何約束力的含糊其詞表示同意。李鴻章又要求:中國兵船無論平時或戰時均可使用大鵬灣和深圳灣的水域,租借地內不可迫令居民遷移,公用土地需從公給價,竇納樂也表示認可。至此,李鴻章、許應騤、張蔭桓認為他們提出的條件都得到了“滿足”,對英方拓界方案再無異議。
竇納樂將談判結果電告了英國政府,次日便得到批准。
5月19日,夏曆閏三月二十九日,竇納樂攜帶著由他一手把持擬就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稿本,與總理衙門談判定稿。到此,李鴻章滿以為大局已定了。
然而,僅僅過了一夜,竇納樂突然接到首相索爾茲伯裡的電報,要求他對已經達成的協議再進行修改:北界從聯結大鵬灣和深圳灣的最短直線改為天然界線即深圳河;東界由東經一百一十四度二十六分改為東經一百一十四度三十分,向東擴充套件四分;南界海域因為實用價值不大,稍作收縮;西界因考慮到原定方案“不僅包括了通往廣州的惟一深水通道,而且將控制珠江口狹窄水道的伶仃島包括在內”,“可能引起列強在其他條約口岸採取的行動,有損英國利益”,所以也稍有收縮。而在北、東兩面的延展,則擴佔了深圳河南岸的大片土地,而且囊括了極具戰略價值的大鵬灣和深圳灣全部水域。
5月25日,竇納樂在總理衙門將這個出爾反爾、背信棄義的新方案和盤托出,他以典型的英國紳士的風度,說原來的槁本有“筆誤”之處,因此要作必要的修改。李鴻章大為驚詫:“敝國正計劃在建立南洋艦隊之後以大鵬灣為基地,貴國此舉無異於釜底抽薪,在談判最後關頭迫我作額外讓步,竊以為不取!”雙方就此引起爭執,相持不下。於是許應騤提出一個半推半就的妥協辦法:在條約中加上“除中英兩國軍艦外不讓他國使用大鵬、深圳兩灣水域”的規定。竇納樂明白,這就意味著中方已經接受英方的修改方案,大鵬、深圳兩灣既然劃歸英國,那麼讓中國軍艦使用一下又有什麼了不起?大局已定,其他枝節迎刃而解,只待正式完成簽約手續。竇納樂問李鴻章:“《專條》何時簽字?”李鴻章答道:“皇上在頤和園向皇太后請安駐蹕,需待皇上回宮之後,降旨批准《專條》,方可簽字。”竇納樂頗為不悅,咄咄逼人:“我並不認為,因為皇上在頤和園,大清帝國的事就可以擱置起來!”
6月2日,李鴻章再次約見竇納樂,提出:雙方簽約之前,英國必須保證不在租界地設防。竇納樂怒而拍案:“不要多說了!我國之所以要求香港拓界,是因為中國把廣州灣讓與法國,威脅了香港的安全,如果你能夠廢除和法國的廣州之約,我馬上可以撤回香港拓界之議!”李鴻章唯唯,不敢再言。
6月4日,竇納樂又來到總理衙門,厲聲催促:“本公使已經報告我國政府,《專條》將於公曆7月1日生效,你們到底打算在什麼時候簽字?”
6月6日,夏曆四月十八日,光緒皇帝在早朝之後,回到了養心殿西暖閣。
這裡是皇上日常辦理庶政、召見大臣的地方。御座上方,懸掛著當年雍正皇帝御書的“勤政親賢”橫匾,匾的下面是乾隆皇帝的御製詩:“一心奚所託,為君止於仁。二典傳家法,敬天及勤民。三無凜然奉,六公何私親。四序協時月,熙績在撫辰。五事惟敬用,其要以備身。六府賴修治,其施均養人。七情時省察,懼為私慾淪。八珍有弗甘,念彼飢餓倫。九歌揚政要,鄭衛漫亟陳。十聯書屏扆,式聽師保諄。”御製匾額和御製詩的兩旁,則是一副御製楹聯:“惟以一人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
二十四年前,同治皇帝駕崩養心殿東暖閣,一個時辰之後,慈禧皇太后就在這間西暖閣召集中樞重臣,決定了光緒繼承大統的地位。當時,小小的皇帝只有四歲,他的生母醇親王福晉是慈禧皇太后的胞妹。光緒十八歲那年,皇太后為他舉行“大婚”,皇后又是皇太后的胞弟桂祥之女。年輕的皇帝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在皇太后“垂簾聽政”的鉗制下度過了他的童年、少年,直到他成為一個風度翩翩的青年,還沒有跨出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