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部分(第4/4 頁)
大臣藉機想倒掉武則天,可太子開了口,不能皇上不顧,皇后不顧,太子不顧,那麼他們成了什麼臣子?於是自動放棄下來。這正是武則天讓李威出面的原因。
就是從輕處理了,牽連的人不少。相關的幕僚刺客,以及僕役,全部斬殺。是立即斬殺,都沒有等到秋後,殺的人也遠遠超過賀蘭敏之那一次大案。但李威琢磨立即殺,也是為了急時滅口。然後是流放、貶職,皆是許敬宗親近的大臣,這些大臣也多半對武則天很抱有好感。其實與此案並不相干,可因為與許敬宗jiāo好,牽連進去了。
武則天在皇宮中聽到後,痛得牙齒都掉了幾顆,還不得不同意。
接下來,是許敬宗的家人,包括許彥伯在內,一起流放到嶺南。郝處俊等人堅決要問斬的,不說誅滅九族大罪,可以參考上官儀之案,上官儀只是一個子虛烏有的謀反案,父子全部被殺。
李治卻yīn沉著臉,說道:“一年兩次大案,難道折騰得還不夠嗎?這讓朕如何去大雩?”
反對的聲音立即落了下去,這有可能是許敬宗自殺的回報了。
不過說到底,還是許彥伯自己沒有讓人“看重”,不是許敬宗,他一倒朝堂為之一清,諸位大臣也感到放心多了,於是最後緘默不語。
其實聽到案情的發展,連李威原來只想給父母臺階下的,最後也認為是要高拿輕放了。如果不及時制止,案件不是案件,有可能演變成一場錯綜複雜的政治角力。
甚至楊思玄都上疏,此案真相大白,其中楊思儉之nv,受到許敬宗的汙衊更多,請朝廷給楊家一個公道,還楊敏一份清白。
裴居道一直沒有作聲,倒是裴家另一個大臣左遷為起居舍人的裴炎進諫附和,許敬宗一案需要放下來,畢竟牽連的臣子名士,前後達到近兩百人次。又不適時宜地加了一句,太子眼看就要到了及冠之期,太子妃需要早些定下來。這才是要緊的事。
裴炎官職並不重,可是名氣很大,不但出身名mén,其父也是重要的官職,幼年時還在弘文館進學。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