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4 頁)
。一九三四年八月,楊明齋流放期滿,來到莫斯科,在一家出版社當投遞員、謄寫員、校對員。一九三八年二月,楊明齋被以捏造的罪名逮捕,同年五月被殺。
現在,根據蘇共中央提出的建議,對所有非訴訟機關鎮壓的人都應該恢復名譽……
楊明齋的死因之謎,終於大白。這位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先驅,如此悲慘地死於冤屈之案,幾乎難以令人置信!
楊明齋在中國共產黨“一大”之後,又出席了中國共產黨“二大”。
一九二五年十月,楊明齋帶領一大批中國共產黨黨員,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他被留在那裡,負責中國留學生工作。
一九二七年夏,得知中國共產黨在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處境維艱,他堅決要求回國,從事秘密工作。
回國之後,環境險惡,楊明齋不得不隱居在北平。他埋頭於著述,寫出了近二十萬言的《中國社會改造原理》。這本書上冊在一九二八年出版,下冊在一九二九年出版。
這時,楊明齋和他的家人還保持著通訊。
在一九三○年之後,楊明齋訊息杳無。他的家人曾在北平報紙上登出尋人啟事,也如泥牛入海,沒有反饋。
此後,楊明齋的命運,如同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的公函所述……
楊明齋在中國共產黨“二大”之後,日漸受到冷落,其原因可能在於他曾非常堅決地反對共產國際馬林關於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行國共合作的建議。楊明齋的身份,不同於一般中國共產黨黨員,他畢竟是由俄共(布)派遣來華的。雖然在中國共產黨“二大”之後,楊明齋服從共產國際的決定,擁護國共合作,然而,他已不像當初陪維經斯基來華時那樣受到信任……
他蒙冤而死之際,為五十六歲。周恩來讚譽他是“忠厚長者”餘世誠:《一位忠厚長者》,《人物》一九八四年第四期。。
雖然他被歷史淹沒多年,但中國共產黨人仍深深懷念著這位建黨元勳。經過中國共產黨黨史研究者們的努力,現在,終於把楊明齋身上的歷史積灰撣去。
第八部分:錘鍊馬林死於法西斯屠刀 1
馬林對於中國共產黨,有兩大貢獻。
第一,幫助建立了中國共產黨。
第二,制定了國共合作、建立統一戰線的戰略,使中國共產黨迅速得以發展。
雖然馬林關於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建議剛一提出,便受到了極其激烈的反對,但他畢竟還是徵得了共產國際執委會的同意和支援,帶著“襯衫檔案”回到中國召開“西湖會議”,說服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者們。
此後,一九二三年六月,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三大”,馬林自始至終參加。就連陳獨秀本人,也在中國共產黨“三大”所作的報告中說:
“起初,大多數人都反對加入國民黨,可是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代表說服了與會的人,我們決定勸說全體黨員加入國民黨。從這時起,我們黨的政治主張有了重大的改變。以前,我們黨的政策是唯心主義的,不切合實際的,以後我們便更多地注意了中國社會的現狀,並開始參加現實的運動。”《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資料選輯》(一九一九—一九二四),二六一頁,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
中國共產黨“三大”透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案》,貫徹了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意見。
後來,在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九日,當馬林跟美國伊羅生教授談話時,曾回憶了他的關於國共合作的意見的由來:
“我提出這些意見時,從來沒有從莫斯科得到什麼具體專門指示的問題。我離開莫斯科時沒有什麼指示。我只是以我自己在爪哇伊斯蘭教聯盟運動中取得的經驗作為依據。……由此,你就能理解在中國努力同國民黨建立這種形式的合作是直接以爪哇的成功經驗為依據的。”
他提出的國共合作,人稱“斯內夫利特戰略”,亦即“馬林戰略”。
他一次次跟陳獨秀交談,一次次跟孫中山交談,終於促使陳獨秀與孫中山會談,終於促使孫中山在一九二三年八月派出“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訪問蘇俄……
共產國際在海參崴建立了遠東局,在一九二三年一月十二日由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柯拉洛夫簽署第二八二號檔案,任命馬林為遠東局第三號人物。
此後,馬林的工作又有變動,如他所說:
“我被先後提議任駐廣州領事和俄羅斯通訊社(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