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2/4 頁)
向蔣先生苦言力爭停止內戰,一切問題以政治協商求得合理解決。如此,庶幾能告慰於總理及先烈在天之靈與八年來流血犧牲的將士和同胞的英魂。”①
①關於這次事件可參看金衝及主編《周恩來傳1898—1949》,第603—605頁。
但是,蔣介石不聽一切勸告,一意孤行,繼續展開內戰。宋子文和孫科雖然有時不同意蔣,但他們終究屬於國民黨的最高層,不可能同宋慶齡、何香凝聯合一致行動。但人民群眾不願意回覆到過去年代的情緒開始高漲和深化,逐步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周圍——中共和它領導的軍隊雖然反對內戰,但能夠對付它並最終擊敗挑起內戰的罪魁禍首。
在這樣複雜的情況下,宋慶齡在抗戰勝利後又在重慶滯留了約3個月,於1945年12月回到上海——她已睽違8年的家鄉——並準備進行新的鬥爭。幫助宋慶齡和保衛中國同盟運送醫療器械及藥品給解放區。1944年因與蔣的矛盾,奉調回國任美軍地面部隊司令,旋調第十軍軍長,1946年病故。立場並且可說是那個時期最瞭解中國的美國人。
第十七章 在戰後的上海:1946—1949年①
(一)和平或內戰
1945年宋慶齡回到上海的時候,她是53歲。自從她和孫中山1915年結婚起,30年已經過去;自從孫中山1925年去世、她獨立進入政壇為實現孫中山遺教而奮鬥也已20年了。
①本書作者這些年在美國,沒有在上海同宋慶齡在一起工作。因此,不可能像上兩章那樣對於宋慶齡在抗日戰爭時期在香港和重慶兩地的工作,結合親身經歷來記述,而是儘量依據那些同她直接有關的人士的記述。——本書作者
正如過去常遇到的那樣,她居住地的改變同一次歷史性危機的發生又是重合的。
中國在抗日戰爭期間,儘管有過嚴重的壓力和緊張的時期,國民黨同共產黨之間的第二次合作由於民族生存的需要和絕大多數人民的要求,沒有完全破裂。在即將來臨的和平建國時期是否能夠保持和發展?或者,是不是又要出現中國人打中國人的不幸局面?
大眾對國內和平的希望因為蔣介石和毛澤東簽訂1945年“雙十協定”而大為高漲。但事情很明顯,蔣介石和他的集團正在把國家引向一場新的內戰,他們最大的指望就是美國的支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任遠東盟軍統帥的美國麥克阿瑟將軍下令侵華日軍,只能向國民黨繳械投降。中國大片國土是由國民黨放棄給日本侵略者的,後來由中共領導的部隊奪取回來並在那裡奮戰近10年之久。按照麥克阿瑟這道命令,在這些地區(主要在大城市及交通幹線)的大部隊日軍是不是就必須繼續對解放區的部隊作戰,直到久已逃遁的國民黨部隊重新出現,然後向它們繳械投降?
咄咄怪事?但正在著著進行的正是這樣一種謀略。美國的艦隻和飛機把遠在大後方的國民黨部隊(其中許多部隊有第一流的美式裝備,本來是為了打日本的)紛紛北運,為內戰進行部署。國民黨部隊開進日軍盤踞的城市和交通線後,不但不令日軍繳械,反而要他們繼續對中共領導的部隊作戰並與國民黨軍相互配合。在甫京,已經“投降”的日本在華佔領軍總司令同村寧次為蔣介石的國防部留用,充當反共作戰的顧問。在地方上,據1946年6月號《紐約客》刊載的美國作者約翰·赫西的報道,他在山西發現武裝的日軍部隊——這已是日本宣佈投降10個月之後——在當地國民黨“土皇帝”閻錫山的軍隊中對共產黨作戰。他的報道中還提到美國和日本軍官一起參加了一個策劃反共作戰的聯席會議,一個參加這一會議的美國軍官告訴他,這樣的事情用不著大驚小怪,因為他們預期不用多久他們就將在一次更大的戰爭——對蘇聯的戰爭中並肩戰鬥。
大批為虎作倀的偽軍直截了當地被收編為蔣介石的“國軍”。在抗日戰爭期間,蔣的部下先後有57個將領歸順於日偽政權,他們本來就有這樣一種“腳踩兩隻船”的打算。
就這樣,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1945年)又像第一次(1924—1927年)一樣,為蔣介石在外國的支援下所破壞。1945年10月的“雙十協定”夭折了。共產黨人決心不讓1927年蔣介石的“四·一二”流血政變重演,準備反擊。蔣介石則決心要重蹈歷史覆轍,為此玩弄政治花招、進行軍事鎮壓,無所不用其極。經過4年斷斷續續的談判和十分嚴酷的戰鬥,事情才算有了分曉。
國共之間的第一回合軍事衝突發生在194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