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斯關於集裝箱標準談判的檔案是本書第7章的主要資料來源。
有很多人審讀了本書的部分手稿,挑出了一些令人尷尬的錯誤,給我指出了其他的資料來源,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評論。我要特別感謝吉姆?多伊格、喬舒亞?弗里曼(JoshuaFreeman)、文森特?格雷(VincentGrey)、萊斯?哈蘭德爾、托馬斯?凱斯納(ThomasKessner)、納爾遜?利希滕斯坦(NelsonLichtenstein)、凱思琳?麥卡錫(KathleenMcCarthy)、布魯斯?納爾遜(BruceNelson)和朱迪思?斯坦(JudithStein)。第5章的材料要獻給商業史學會(BusinessHistoryConference),他們的幾個成員為本書提供了深刻的見解和建議。第5章的部分內容曾經出現在《商業史評論》(BusinessHistoryReview)上,其匿名評審人提出了非常有幫助的建議。另外,替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審閱本書手稿的評審人也為改善本書做了很多。我還要感謝我在普林斯頓出版社的編輯們:勞倫?勒普(LaurenLepow)做了非常出色的編輯加工,而蒂姆?沙利文(TimSullivan)徹底接受了我對本書的構想以及我認為集裝箱確實改變了這個世界的信念。
2005年8月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集裝箱造就的世界(1)
1956年4月26日,在新澤西州的紐華克(Newark),一架起重機把58個鋁製卡車車廂裝到了一艘停泊在港內的老油輪上。5天之後,這艘“理想X”號(Ideal…X)駛入了休斯敦(Houston),在那裡有58輛卡車正等著裝上這些金屬貨櫃,把它們運往目的地。一次革命就這樣開始了。
數十年過後,當巨大的拖車統治了高速公路時,當只裝載了一排排集裝箱的火車隆隆地穿行於夜色之中時,我們很難真正地理解集裝箱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多大的變化。在1956年,中國還不是世界工場,購物者在堪薩斯州(Kansas)中部的商店裡還不常看到巴西的鞋子和墨西哥的吸塵器,日本的家庭還吃不上產自懷俄明州(Wyoming)的牛肉,法國的服裝設計師也還沒有把他們的高檔服裝放在土耳其或越南來裁剪和縫製。在集裝箱出現之前,貨物的運輸非常昂貴,以至於有很多東西跨越半個國家運輸都不划算,更不用說跨越半個地球了。
集裝箱有什麼東西如此重要呢?當然不是集裝箱本身。一個冷冰冰的鋁製或鋼製大箱子,上面有很多的焊縫和鉚釘,底部鋪著木板,其中的一端有兩扇巨大的門:標準的集裝箱非常像一隻馬口鐵罐頭盒。這件實用的東西,它的價值不在於它是什麼,而在於它被怎樣使用。對一個高度自動化、低成本和低複雜性的貨物運輸系統來說,集裝箱就是核心。
集裝箱降低了貨物運輸的成本,從而改變了世界經濟的形態。薪水低、待遇差、靠在各個港口裝船和卸船為生的勞工大軍已不復存在,他們在碼頭旁邊形成的擁擠社群如今已成回憶。因為不適合集裝箱貿易或者就是不被需要了,一些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海上貿易中心的城市,比如紐約和利物浦(Liverpool)等等,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碼頭區以驚人的速度衰落。過去,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