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3/4 頁)
改革開放和社會公益事業的心情更加強烈,對錢財問題看得比以前更淡。1984年,他宣佈出資10億港元,成立“霍英東基金會”,透過投資和捐贈形式,參與中國內地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福利事業。而在此之前,霍英東已經捐了不少錢,在內地興建了不少專案。
在家鄉番禺縣,霍英東除了與何賢等人共同捐資建番禺賓館、大石大橋外,還捐款1000萬港元,興建洛溪大橋。洛溪大橋橫跨珠江航道,全長1900多米,是溝通廣州市和番禺的主要通道。該橋通車後,廣州至番禺縣城市橋只需一個小時,比以前減少了一個小時以上。
繼大石大橋和洛溪大橋後,霍英東又捐資3000萬港元,在番禺縣興建沙灣大橋。為了選好橋址,少佔農田,霍英東親自與專家、技術人員到實地勘探,反覆稽核設計方案。沙灣大橋舉行奠基典禮時,正在北京參加政協六屆四次會議的霍英東,專程趕回家鄉參與動工典禮。
在捐資給家鄉建大橋期間,霍英東時常回家鄉巡視工程進度,檢查工程質量。每次回鄉,縣領導總是陪上陪下,霍英東心裡有些不安,他總是勸他們:“你們再這樣陪下去,我下次真是不好意思回來了!”
為減少縣裡的麻煩,有幾次,霍英東從香港帶一些眉豆和牛扒到番禺,自己煮著吃;後來被縣領導發現了,而代之以色、香、味俱佳的菜餚,霍英東只好搖頭苦笑。
霍英東樂於捐資興建橋樑,是因為他知道珠江三角洲一帶河流縱橫,陸上交通極不方便,大大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若不修橋鋪路,發展經濟就無從談起。用一句內地當今流行的語來說,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其實,霍英東關於“路通財通”的思想,在1981年捐建清平街天橋時就得到了驗證。
捐資給番禺興建橋樑之前,霍英東已經在廣珠公路上有大動作。以前,他坐車從珠海到廣州,150公里左右的路程,卻要過四個渡口,耗時7至8個鐘頭。霍英東投資興建中山溫泉賓館期間,時常行走廣珠公路,每每過渡,他都感到極之不便。1981年,他和何賢等人倡議,建設廣珠公路上四座大橋。霍英東、何賢用捐贈和低息貸款6000萬元的辦法,發動建設廣珠公路上的四座大橋。1984年四座大橋全部完工、通車,廣州至珠海的時間比原來縮短一半以上。
這四座大橋通車之後,廣珠公路上的車流量大大增多,中山市(原為縣)境內石岐至古鶴之間的一段寬7米、長41公里的瀝青路就顯得過於狹窄,影響車輛的暢通。中山市和省有關部門,於是決定對該路段進行擴建和改造。霍英東對此很支援,捐出2000萬港元資助。擴建工程於1985年4月動工,1987年6月竣工,路寬15米,分有9米混凝土路面機動車道和6米瀝青路面非機動車道,全路段綠化美化,並設有較完善的交通標誌和安全設施。
為了表彰霍英東對中山市的慷慨捐贈,中山市人民政府特意在廣珠公路三鄉鎮中山溫泉路側,建立一座英東亭。1989年9月17日,中山市政府為英東亭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儀式。
同一天,中山市政府還授予霍英東“中山市榮譽市民”稱號。
霍英東在捐資給廣東省建橋、鋪路時,就向當地政府倡議:借鑑香港等地的做法,過路過橋收費,以路養路,以橋養橋,並籌措興建新橋路的資金。“以路養路,以橋養橋”辦法的提出,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認為修橋修路賠錢的傳統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廣珠四橋是率先在全國推行收費還貸、以路養路、以橋養橋,使路橋建設最早走向市場化、產業化的地方。這一方法在廣東省廣泛推行後,廣東的交通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30年沒建成一座橋的番禺,10年間就建成大大小小橋樑近160座,全省同期建橋1000多座,成為中國建橋史上的奇蹟。省內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大大改善了廣東的投資環境,從而促進了當地經濟的迅速發展。
兩個億元基金會
�除了橋樑道路,教育也是霍英東捐資的一個重點。1986年,他出資1億港元,與國家教育委員會合作,成立“霍英東教育基金會”,資助內地的教育事業。在該基金會第一次理事會與顧問委員會聯席會議上,霍英東說:“我設立教育基金會是長期性的,其目的是希望有助於推動內地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是重要的,今天的會議,我的孩子也參加了,我要世代把這件事堅持下去。”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下設一個“青年教師基金”和一個“青年教師獎”。前者主要資助青年學者出國留學,鼓勵他們學成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