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2/4 頁)
命之恩”,霍英東後來捐贈了848萬港元給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並於1987年和王寬誠、胡漢輝等香港富商共同出資塑造一尊“戰癌女神”銅像,矗立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內,以激勵研究人員戰勝癌症、造福人類。
而後,對於內地的醫療事業,霍英東慷慨捐獻,比如捐資100萬美金,興建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臟中心;捐贈2200萬港元,興建廣州暨南大學華僑醫院門診大樓;1988年,他到北京解放軍總醫院檢查身體,瞭解到這所很有名望的醫院新成立了泌尿外科體外碎石中心,但卻缺少先進的體外碎石機,於是主動捐贈一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西德產品HM…4型體外震動波碎石機,價值150萬美元。他還捐資2200萬港元給廣東省人民醫院,興建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醫療中心。
對於何賢這位多年的好朋友、近年最親密的合作伙伴不幸病逝,霍英東極之悲痛。1984年11月,在廣珠公路四座大橋全部通車典禮上,霍英東充滿感情地對數千名來賓說:“在慶祝廣珠公路四座大橋全部通車的日子裡,我們十分懷念何賢先生,何賢先生是建築廣珠公路四座大橋的積極倡導者和資助者之一,他生前十分關心和支援四座大橋的建設,可惜在一年前他已離開了我們!”
在北京接受治療期間,內地的一些醫學專家曾建議霍英東堅持冷水浴,說冷水浴對身體有好處。從那以後,霍英東買了一套冷水裝置,放在家裡。每天上午一起床,他就把游泳池的水溫調到攝氏10度左右,在裡面遊半個小時之後,又到一個水溫只有三四度的冰水池裡遊,跟冬泳並無兩樣。
至於飲食習慣,則仍然沒有改變。凌漢偉介紹說:“飲食方面,他這些年也是一樣,從不講究。白天幾乎不吃東西,平時請人吃飯,魚翅、鮑魚總是拿給別人吃,他寧願叫酒家燒兩隻乳鴿讓他帶回家,晚上吃宵夜,或者叫家裡煮好飯,煎條魚,等他回家吃,吃飽就睡覺。有時喜歡吃牛肉,就餐餐吃牛肉;有時喜歡吃魚,就天天吃魚。改革開放以前,他到內地去,總是自己帶爐、帶鍋,帶一些粟米、芋頭。現在好了,可以不帶鍋了,好像到中山、廣州,酒店知道他要吃這些,就預先準備好……”
在採訪霍英東期間,有一次,我們幾個人在中華遊樂會吃飯。霍英東也在座,但他並沒有叫東西吃,只是吃了一些自己攜帶來的用小紙盒裝著的似是麥片的東西。我問他所吃何物,他說:“這些東西,餵豬,豬都不吃,很難吃的,但有些纖維,對腸胃好。人生並不是因為有很多錢,就有很多享受。”
第四十二章�捐資廿億支援祖國建設
1984年,霍英東出資10億港元,成立“霍英東基金會”,致力於中國的投資和捐贈。近10多年來,不少香港鉅富紛紛捐款給內地興辦各種事業,如“影視鉅富”邵逸夫、“香港超人”李嘉誠等。至於霍英東,可能是對內地捐款最多的華人資本家,他作為愛國資本家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
在廣東架金橋
近10多年來,霍英東可能是在內地最廣為人知的香港資本家,有人曾以古詩“天下誰人不識君”來形容他在內地的知名度。霍英東在內地的知名度,除了來自他大舉在內地投資辦實業外,主要還是因為他對內地的龐大捐資。
1982年,霍英東曾和香港另一富商李兆基等人發起建立以育才樹人為宗旨的培華教育基金會,霍英東出任監事一職。為了配合市場經濟的發展,培養高階經濟管理人才,10餘年來,培華基金會在全國各地組織了大量的教育與培訓活動,僅組織赴港考察的幹部就數以千人計,產生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霍英東自身患癌症之後,有較多的時候躺在床上休息,思考問題。久而久之,他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很大的改變,似乎突然間大徹大悟起來。這場病給了他最大的啟迪是:人活著,就要回饋社會。正如他後來在一次演講中所說:�“……對人生禍福得失,我不敢說看得很透,‘人生易老,天難老’,‘人壽幾何’,能毫無所感?個人生活的需要,老天爺是有尺寸,不能多佔多用,不管心裡怎樣想,生理有個極限,真是‘萬頃良田一斗米,千間房屋半張床’,我的胃納還算不錯的了,自問一頓吃不下一斗米。到我這樣年紀的人,人世間許多事都看過,今天雖然事業薄有所成,也懂得財富是來自社會,也應該回報於社會。社會的進步發展,是一代人一代人奮鬥積累的結果,從個人來說也希望為桑梓造福,為子孫積德,歷史長河就是這樣延續發展向前的。”
有了這個覺悟,霍英東致力祖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