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部分(第1/4 頁)
十幾名弟兄喬妝馬賊,護著太子走陸路,你們兩個率領大隊人馬仍走水路,以掩人耳目。”
黃得功和施琅肅然道:“末將領命。”
南京。
孫傳庭最先聯絡好了王樸的把兄弟常延齡和李祖述,這兩個傢伙現在已經世襲了懷遠侯和臨淮侯,都成侯爺了,常延齡和李祖述又聯絡了建安王朱統鉕、誠意伯劉孔昭、忻城伯趙之龍還有魏國公徐宏基。南京勳戚的意見很快達成一致,堅決支援福王上位。
大明朝從洪武帝開始,勳戚貴胄就被剝奪了參與國事的權力,在政治上失去了語話權,他們雖然是功勳之後,爵位超然,可他們和大明朝的武將一樣,並沒有什麼實權,真正掌權的是那批文官。
換作太平盛世,南京官員根本不會把勳戚們的意見放在眼裡,可這會兒國難當頭,正值亂世,武將們的水位因為手裡的軍隊而水漲船高,這些勳戚也因為他們的財富和影響力而變得舉足輕重起來。
第二百一十三章 真假太子
沒等孫傳庭和一干南京勳戚有所動作,南京城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幾乎是一夜之間,南京城裡城外就貼滿了告示,上面以醒目的大字寫著福王“不孝、虐下、干預有司、貪、淫、酗酒”,有“七不可立”,一時間,整個南京城都傳得沸沸揚揚,連販夫走卒和逍遙仙境的脫衣舞娘都在談論這件事。
這件事立刻把福王朱由崧推向了輿論的風尖浪口。
前文說過,在明代言論是很自由的,民間聲音指謫朝政是常有的事,這一現象在文風鼎盛的江南尤其普遍,很快,福王“七不可立”的告示就傳向了南京周圍的揚州、常州、杭州、蘇州、松江等地。
在東林復社的推波助瀾之下,各地士子紛紛聯名上書,堅決反對擁立福王。
一個士子的話也許不足以改變大局,可成千上萬名士子聯名上書,那影響力就非同小可了。史可法也是個讀書人,他當然看重整個士林對這件事情的態度,他的態度立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倒向了潞王。
史可法幾次約見馬士英,試著商討改立潞王之事,不過馬士英的態度卻很堅決,認為福王賢名不下潞王,“七不可立”乃是子烏虛有之事,應該由應天府立案徹查,對於那些造謠滋事者堅決予以嚴懲。
福王“七不可立”事件發生後的第三天,史可法再次召集南京官員商議擁立新君之事,讓東林復社中人始料未及的是,這次高弘圖和孫傳庭都來了,還有南京城內的那些個勳戚也不請自來了。
史可法趕緊讓人加座,請建安王朱統鉕等勳戚坐了。
待眾人落座,史可法才起身說道:“常言道國不可一日無君,江南百姓急需新皇引領大家抵禦流賊,恢復中原,今日留都官場所有六品以上的官員都到齊了,各位王爺、侯爺、公爺和伯爺也都在,正好把擁立新君之事定下來。”
話音方落,兵部左侍郎呂大器就起身說道:“下官以為潞王當立。”
戶部尚書高弘圖霍然起身,針鋒相對道:“本官以為福王當立!”
吏部侍郎張溥道:“福王不孝、虐下、干預有司、貪、淫、酗酒,有七不可立!”
鳳陽總督馬士英拍案而起,怒道:“那是子烏虛有之事。”
禮部主事周鑣道:“空穴豈能來風?這些事豈是想捏造就能捏造得出來的?”
“你!”馬士英怒道,“本官提議,立即把此事交由應天府徹查,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查出幕後黑手。”
“馬大人!”周鑣義正詞嚴地說道,“十萬江南士子已經聯名上書,堅決主張擁立潞王,馬大人說福王七不可立之事繫有幕後黑手操縱,下官倒是要反問一句,誰有這個能耐,能讓江南十萬士子俯首帖耳?”
“諸位大人!”周鑣話鋒一轉接著說道,“什麼叫民心?這就叫民心!什麼是天意?這就叫天意!民心不可逆,天意不可違哪!福王貪、淫、不孝、虐下、酗酒,如果讓這樣的人坐了江山,我們大明就完了!”
“混帳!”馬士英怒道,“本官早就說了,七不可立之說乃子烏虛有之事!”
孫傳庭忽然起身,不失時機地說道:“馬大人所言極是,福王七不可立之說的確蹊蹺,假如福王真有這些劣跡,為何之前不曾聽到任何風聲?假如張貼告示者不是別有用心之輩,為何又要採取這種不可告人的鬼魅伎倆呢?”
史可法的神色霎時變得凝重起來,馬士英和孫傳庭聯了手,這事就不好辦了。
高弘圖拍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