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部分(第3/4 頁)
安平的登陸血戰為原型,真實,殘酷地把戰爭的全景呈現在電影幕布上。在華飛所觀看的影院內,戰爭槍炮聲配合著急促的畫面,緊張的讓人透不過氣來,而那最後衝向敵人陣地,用肉體清除地雷陣,為後面的戰友掃清障礙的一幕,那沖天的吶喊,那回首祖國故土的依戀與不捨,那揮身一剎那間的依然與決絕,徹底震撼著所有人的心靈。
衝向地雷陣的成昆身影淹沒在地雷爆炸的火光中,整個電影院內緩緩安靜下來,一千多人的劇院內鴉雀無聲,只剩下電影機器還在轉動的嘈雜聲。在場的許多人都看過電影,然而類似這種有聲電影,演員竟然可以說出聲音的電影,絕對是他們第一次看見。然而震撼他們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還在於整個故事的情節,以及影幕上的表現力,都深深地讓這個時代的人們完全震撼。任報紙上描寫的如何酣暢淋漓,細節備至,但這種猶如身臨其境般的感覺,完全把整個人的靈魂都抽空。彷彿他們不再是觀眾,而就是在這場慘烈衝鋒中的一員戰士,就是那些犧牲的英雄們的戰友。
整個影院的觀眾鴉雀無聲,在華飛回首的時候,他可以看見無數閃爍著的晶瑩淚光。突然,不知道是誰第一個鼓起掌來,整個電影院內掌聲雷動。所有人都以一種有生以來的瘋狂熱情,來抒發著壓抑在他們心頭的衝動。
星河影業的第一部電影並非在技術上取得了多麼大的突破,而且這部有聲電影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只是運用留聲機把音效和對白與電影畫面同步播放,從而達到有聲電影的效果。但這種並不新鮮的嘗試卻因為影片強大的視覺與聽覺震撼力,劇情感染力等,從而對觀眾們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並迅速在報紙廣播等媒介上引起巨大的反響。
{附註,1914年,上海維多利亞戲院放映了一次蠟盤發音的有聲影片,因屬實驗性的,故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視。}
隨著《英雄的兒女》影響越來越大,加之華飛特別給此電影捐資,使得票價大幅度降低,以使更多的人可以進入電影院觀看他們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有些工人更是不惜拿出工資,全家一起去看電影,並把此當成一件重大的娛樂活動。而那些走出電影院的孩子們,都情不自禁地在心中升起這樣一個念頭,長大了,一定要做電影中那樣英雄的國防軍戰士。
這部電影隨後還在軍隊,學校進行大面積的免費播映,並逐漸向廣大的農村地區推廣。每當一個地方,那簡直就是萬人空巷。十里八鄉的百姓吃過早飯就趕往電影播映點,早早佔據有利的觀看位置。即使那些治安不太好地區的偷兒們,也放棄這個天賜發財良機,全部跑去看電影去了。
25年年初,墨索里尼在義大利組建內閣,成功登上歷史的舞臺。而關於中日之間的談判一波三折,進展非常緩慢。
在日本國內,關於與中國和談的呼聲也開始高漲。不管是天皇還是內閣政府,乃至於日本軍方都認識到一個不能否認的現實,在現階段與中國的對峙中,日本的優勢逐漸被削弱,而且絲毫佔不到多少好處。甲午戰爭那種讓日本一夜間暴富的時代一去不返了,持續的戰爭只會損耗日本的經濟和國力,讓兩個東亞強國在互鬥中兩敗俱傷。
正是因為這種思想開始在日本興起,才使得日本在東北和臺灣可以與中國保持一種暫歇的和平。也讓中國的談判代表團可以維持談判,在日本停留下去。
從一開始的最初,華飛就沒有把希望寄託在談判上。身為軍人出身,並經歷過地下社會的腥風血雨,他非常明白,任何談判都是要以實力作為後盾。而即使是在王緘的呈略詳款上,王緘也指出,談判只是一種戰略迷霧,是一種在當前軍事手段無法奏響的情況下,使用的麻痺敵人的緩兵之計。華飛非常贊同這種看法,所以在南京中央集中精力解決財政危機的時期,他主動丟擲和平的橄欖枝,放棄強硬的姿態,誘使日本接受和平談判期間的臨時停火,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政府可以喘口氣,為的不過是可以積蓄力量,把拳頭收回來,以待重拳出擊的那一刻。
從三個月前開始,華飛就開始有計劃地從美國等國外市場收回投資,往國內秘密輸入現金,到25年的一月末,輸回國內,可供華飛直接使用的現金量已達2億新幣,約合1億美元的價值。所有這些現金全部不經過中央政府監控,而是由太平洋銀行的一個秘密賬戶,轉入國防軍特設的一個極為保密的機構,軍隊戰略發展規劃處。
軍隊戰略發展規劃處沒有軍隊的調動權,甚至對軍隊沒有任何的插手過問權,他直接由華飛領導,負責處理華飛交待下來的任務,然後返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