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部分(第3/4 頁)
了出塞和他們在莽莽草原上一爭雄長的實力!
忽必烈,你在北方草原上還過的好嗎?楚風問候這位屠夫、劊子手,他已經迫不及待的想去草原上,和這位華夏的大敵,欺凌屠殺北方無數漢家兒女,將人民分作四等,施行奴役和殘酷政策,並且直到今天還躲在草原上,對著中原漢地虎視眈眈的蒙古大汗,報一箭之仇了!
正義這種人類史上稀缺的東西,並不是永遠不會來到人世間,但他到來的時候,一定會讓罪惡無處遁形,讓光明普照世間!
第518章 庫裡臺
早春二月,江南早已鶯飛草長。蒙古高原上還是乍暖還寒,不過嚴冬的冰雪早已消融,在雪水的滋潤下,青嫩的牧草破土而出。
剛剛過去的那一個冬天,是忽必烈一生中感覺最寒冷的冬天,漢軍雪夜入大都,把這位蒙古大汗忽必烈趕出了燕雲之地,當年成吉思汗鐵木真長驅萬里,乃是經居庸關入的中原,可誰也沒想到,短短半個世紀後,他的孫子忽必烈又從居庸關倉皇北逃,在上都城蟄伏渡過了這個漫長而寒冷的冬季。
元上都路,在金代稱金蓮川,築有景明宮。是歷代金朝皇帝避暑的地方,如今大汗駐陛,又是開春之後的吉日,城中來來往往的商旅、牧民極多,有漠北諸部的牧人,也有西域到此的番商,街道兩旁的建築既有飛簷斗拱的中華傳統風格。也有繪著金漆的蒙古大帳,還有帶圓頂的清真寺……
街市雖不如大都漢地的繁華,卻融合了融合了蒙古、漢、色目三種文化,也算得塞北勝景了,忽必烈在行宮高臺上審視著這座親手營建的城市,不禁唏噓萬千。
三十年前年蒙哥即大汗位後,忽必烈曾以皇弟之親,受任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為了便於管理漢地事務,忽必烈把藩府從蒙古腹地斡難河畔、不兒罕山腳下的哈喇和林,南移至到草原南緣的金蓮川,他在負責統治漢地之後,進一步擴大了與漢人士大夫的接觸,也受到更多的漢文化的影響。
二十五年前,忽必烈命劉秉忠在金蓮川築開平府,作為藩邸。當時蒙古國的都城在哈刺和林。忽必烈在選擇其藩邸地址時,考慮到“會朝展親,奉貢述職,道里宜均”,因而把它確定在地處蒙古草地的南緣,地勢衝要的開平,既便於與和林的大汗相聯絡,又有利於對華北漢人地區就近控制。
當然,這在某種意義上,開平府、也即是後來的上都城,代表著他和哈喇和林的大汗分庭抗禮,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都城”,從這個意義上說。究竟是代表著輝煌頂峰的大都城,還是發跡之地的上都城在忽必烈心目中更重要,或許連他自己都難以回答。
定鼎中原之後,忽必烈在上都與大都之間修築四條驛道,經古北口、居庸關等雄關要塞聯接著蒙古草原和華北平原,從上都往北循帖裡幹驛道又可交通漠北,這位蒙古大汗把上都作為帝國的第二都城,每年當華北平原烈日當空、大都城暑熱難耐的時候,他都會回到涼風習習的上都,在這裡處理帝國的各項事務,一直待到深秋才南返。
可這一次,上都城的牧民們破天荒在嚴寒的冬天迎接了他們的大汗,破天荒見到了蒙古大汗不是鐵騎雄姿氣吞萬里如虎,反而丟盔棄甲、惶惶如喪家之犬的模樣。
忽必烈不是盛夏到塞北來避暑,而是在嚴冬裡被漢軍一路驅趕著逃出了居庸關,又在冬雪中千里跋涉,狼狽不堪的來到這裡,從萬戶千戶到普通士兵,一個個宛如活鬼——這還是沿途居庸關、宣德府各大營駐軍協助,以囤積的糧草接濟呢!否則只怕上都居民眼中的景象,還要淒涼幾分!
“大汗。我大元崛起朔漠、兗有天下,實非幸致、全系天定啊!”左丞相趙復強顏歡笑,指著比大都城小了不止一圈、矮了不止兩尺的城垣,故意裝作信心百倍的樣子:“大汗您請看,此地處桓州以東,灤水以北,正是龍盤虎踞、天子所都,王氣衝於霄漢,豈不正是王者之所居?”
趙復這話說的自己都不相信,在他這位江南才子,或者準確的說是老才子的眼中,上都城不僅胡漢雜處亂哄哄的,空氣中還總是瀰漫著一股馬糞和牛奶混雜的腥羶氣味,怎麼能和輝煌壯麗的大都,或者精緻美麗宛若天堂的臨安相比?
但上了賊船容易,下來就難了,因為一念之差,留夢炎、盧世榮這兩個漢奸沒高舉緊跟眼前這位瘸腿的蒙古大汗,忽必烈一聲令下就被抄家滅族,現而今趙復連告老還鄉都不敢提出來,因為家鄉已是大漢帝國的轄區,告老還鄉,豈不正和投降敵國劃了等號?
忽必烈一言不發,臉色冷如寒冰,趙復不斷的阿諛奉承著,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