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部分(第2/4 頁)
伍老兵既熟悉本地情況,又對大漢忠心耿耿,學院派有著近代水平的科學思想和政法水平,科舉錄取的儒門官員,則充當了新政策和舊秩序之間的潤滑劑,由這三部分人組成的各地方政府很快搭起了架子。
有錢、有槍、有人,何事不可為?無論戰後重建、清理漢奸叛徒、懲治土匪惡霸、救濟災民,什麼工作都能按著既定方針逐條落實。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大漢帝國的下一步向何處去?河洛關陝、幽燕河北的百姓尚在蒙元鐵蹄之下苦苦掙扎,同文同種,豈可坐視?
楚州府衙,陸軍司令陸猛把陸軍方面早已定好的作戰計劃擺出:“陸軍沿京杭大運河北上,海軍自渤海灣登陸泥沽,遼東軍突破寧錦防線,三路合圍,克大都如探囊取物!”
這個計劃中,明顯以陸路為主,海軍是否登陸泥沽,實際上無足輕重,陸軍四個軍十六萬兵力沿運河密集平推,遼東騎兵師加上乃顏諸部十餘萬鐵騎叩關,南北兩路二十六萬大軍以泰山壓頂之勢夾擊大都,便是顆金剛石,也給他夾得粉粉碎!
海軍司令侯德祿則提出了另一個版本的北伐計劃:“陸軍主力沿運河北進,後勤壓力的確很小,可在山東、河北地段,地形一馬平川,有受到蒙元主力騎兵衝擊的危險——忽必烈在上都路、應昌府、哈喇和林、六盤山、杭愛山諸大營,還有三十萬蒙古精兵,若是他和海都達成和解,這些兵力都可以隨時投入長城以南!”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呵,蒙元可不是高麗、日本還有南洋那些小國,它是幅員三千萬平方公里,統治著成千上萬民族,人類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空前大帝國,忽必烈只不過是因為蒙古帝國的內訌而在兵力上捉襟見肘,若是形勢稍有變化,他拼拼湊湊,輕輕鬆鬆就能再組織起百萬大軍!
“為今之計,只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趨大都,搗毀蒙古帝國的中樞,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戰鬥!”侯德祿指著地圖,“北面遼東諸部、南面陸軍沿運河北上,這兩條不變,卻改為明修棧道佯攻之計,待蒙元入彀,咱們以海船運兩個軍的主力部隊自泥沽登陸,暗度陳倉奇襲大都,活捉忽必烈!”
和陸猛的正面強攻,堂堂之陣、正正之師相反,侯德祿的戰術更加奇詭,將漢軍的海權優勢運用起來,一擊奏效的可能性更大。
就連陸猛也點點頭道:“侯司令的辦法更好,就算陸軍奇襲大都不得勝,背靠渤海灣,得到海軍從炮火到補給的支撐,也能長期力戰,和蒙元耗下去。”
漢軍陸海軍內部各部隊存在著競爭,良性競爭能互相促進互相提高,還得到了楚風的默許,甚至暗中推動;但陸海軍之間,則逐漸拋棄了兵種間隙,精誠合作密切配合,沒有絲毫爭強好勝的行為。
很簡單,海軍靠陸軍保護港口和陸上基地,沒有陸軍,海軍只是漂泊海上的浮萍;陸軍則靠海軍運輸,沒有海軍,常年在沿海地區、南洋諸島和高麗日本等地作戰的陸軍,難道跳海里游過去?
大漢崛起於海上,殖民帝國從南洋起家,南洋海洋廣袤、島嶼星羅棋佈,又有中南半島的地理特徵,決定了大漢帝國最初的軍事思想,陸海軍的團結,就是從南洋的海洋和島嶼上磨鍊出來的。
有時候,看到陸海軍之間的親密關係,楚風不由得有些好笑:後世那個東瀛島國,也是無陸軍則無法征服大陸,無海軍則陸軍無法出島跨海,然而他們的陸海軍之間卻勢同水火,真正奇哉怪也!
或許,那個畸形的民族,天性如此吧!
“楚呆子,你又發呆了!”陳淑楨輕聲耳語,推了推楚風。
“哦,北伐是吧?從泥沽登陸,的確是個好主意,但我們能確定抓住忽必烈嗎?”楚風指著地圖上大都一帶,蒙元沿大都向北,古北口、上都路、應昌府、哈喇和林,一線皆駐紮重兵,既是威懾遼東漠北諸部的戰略機動力量,又是忽必烈給自己和後世子孫留好的退路。
直趨大都,並不是好主意,楚風比這個時代的人多了七百年的歷史經驗,他知道蒙元和後世滿清末年腐朽沒落的情況完全不同,實際上,七十年後朱元璋麾下常遇春徐達,元順帝還能跨上戰馬北逃漠北,在漠北建立汗廷,史稱北元,蒙古大汗和大明王朝繼續對峙了數百年,後來的瓦剌、韃靼,便是這般由來,其中瓦剌太師也先,還趁宦官王振專權軍心弭亂的機會,在土木堡抓住了明英宗。
漢軍的將帥,論指揮藝術不一定比得上徐達、常遇春,而忽必烈鐵定勝過元順帝妥歡帖木兒,他逃往長城以北的應昌府,大漢又能拿他如何?
“北伐,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