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部分(第3/4 頁)
用多級小火箭保持長時間、小而平穩推力的設計,也最終失敗。
沈煉陷入了絕望,他發現自己無論多麼努力,飛天的夢想卻離現實越來越遠,難道這是一個根本無法實現的夢想?
科學的發展史說明,要實現氣動飛行,至少得有航空發動機提供持續不斷的動力,而這個時代,連最簡單的蒸汽機都還沒有出現呢!
難道就此放棄嗎?不,我要努力!去年秋高氣爽的季節,享受監獄內自由活動特權的沈煉,在操場上看到了遠處一個冉冉升起的光球,他頓時恢復了信心。
孔明燈!
相傳千年前諸葛孔明發明的小玩意,以篾片、薄紙和蠟燭製成,篾片製成正方形骨架,薄紙糊在除正下方之外的五個面,下方正中架著蠟燭,點燃蠟燭之後,孔明燈就會冉冉升上天空。
把孔明燈做得極大,不就能把人帶上天了嗎?沈煉到了新思路。
不過有思路不等於完成,單是傳統孔明燈形狀對沈煉的誤導,就耽誤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他和他的團隊想方設法弄到最優秀的鋼材,製作成替代篾片的骨架,但要麼太重無法使超大孔明燈飛起來,要麼就是強度不夠,在空中破裂變形。
青竹、浸桐油的竹子、南洋鐵木、空心鋼管……百折不撓的實驗,只證明了一個道理:任何材料都不適於製作骨架。
既然什麼東西都做不出骨架,那麼,乾脆不要骨架呢?沈煉慢慢改進孔明燈的結構,最後犯人們放風時踢得皮球給了他靈感,圓形,一定是最適合的形狀!
沒有骨架、圓形,確定這兩點之後,選擇孔明燈的蒙皮就容易多了,江南出產的一種繭綢,既緻密又輕巧——實際上二十世紀合成材料發明之前,中國絲綢是極其高檔的熱氣球材料。
用結實而輕巧的絲繩做成網兜,套在絲綢球體上,底下吊裝柳條大筐子,乘客和燃燒用的火油(石油)裝在上面,柳條筐子正上方架著銅質火嘴,正如任何射擊火器的基本結構必然是個管狀物,合理的設計也必然向近代熱氣球的基本結構靠攏。
然而第一次實驗是很不成功的,絲綢固然是極好的輕質材料,但它是由蛋白質組成,最大的問題就是易燃……
儘管在柳條筐子架設的火嘴和絲綢氣囊之間加了防火銅皮,一顆火星仍然釀成了災難,在飛上天之前,整個熱氣球就成了巨大的火炬。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如此艱難,幾乎每一步都能讓人徹底失去信心,到了這時候,沈煉簡直想對皇帝佩服得五體投地:高爐、火炮、車床……這些神奇無比的東西,皇帝是怎樣百折不撓的將他們鼓搗出來的呢?當他雲淡風清的向人們介紹的時候,誰知道在此之前他經歷了多少次足以讓人崩潰的失敗?
或者,他真是天上降下,拯救蒼生的英雄,所以能無師自通,憑空做出那些神妙無比的發明?
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沈煉再一次從失敗中走出來,在匠戶系老朋友斡旋下,軍方提供了防火技術,絲綢以船帆防火廣泛使用的重燒菱鎂礦塗刷之後,就很難被引燃了。
確信絲綢防火達到要求,沈煉開始了實驗。
今天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晴空萬里,風力很小,空中甚至沒有幾片雲彩,最適合孔明燈飛行,也必然適合熱氣球的放飛。
“撐起來,把絲綢撐起來,”沈煉大聲喊叫著,指揮協助的犯人們,因為實驗成功可以得到減刑,人們的積極性很高。
雖然塗刷了重燒菱鎂礦,絲綢還是不可能抵擋火苗的直接舔舐,人們用長木杆將皺巴巴的球囊提起來,避免火焰直接灼燒到軟塌的球囊。
“點火!”沈煉一聲令下,手持火把的助手,先擰開火嘴旁邊的閥門,待專門挑選的、質地較稀的火油流出,便將火把湊了過去,點燃了火嘴。
歡快的火焰在銅質火嘴上跳躍,沈煉痴痴的看著它,彷彿在看著重獲自由的希望。
一定要成功,一定!有一個聲音,在他的胸腔中劇烈的轟鳴。
調節火嘴旁邊的閥門,讓火焰變大了些,大股大股的熱空氣隨著火苗的躍動,充入了空空如也的球囊,絲綢製成的球囊從乾癟慢慢鼓起,東一塊西一塊鼓鼓囊囊的,炎熱的氣體在球囊裡滾來滾去,彷彿有一個惡魔被關在了裡面。
漸漸的,球囊中的熱空氣越來越多,它也變得越來越鼓,按照縫製的形狀和外側絲繩的束縛,變成了圓球狀,漂浮在空中。
加熱、加熱,球囊中的空氣溫度不斷提高,就連它的發明者沈煉也不知道,隨著溫度上升,空氣的密度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