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部分(第3/4 頁)
性情改變,說書先生先前咬定了“親身經歷”,李世貴並未經過那些戰陣,自然不肯拿別人的功勞往自己臉上貼金。
說書先生急得腦門上直冒汗珠子,老半天終於說到了“陳淑楨旗花火箭聚義兵,張弘範折戟沉沙鼓鳴山”,李世貴點點頭,“這是我參加過的戰鬥,具體情況可以講一講。”
噓~說書先生長出一口氣,待李世貴詳細講述,悄悄走到角落裡,拿毛巾擦擦腦門上的汗。要是李世貴還不答話,他真的要急死了。
“鼓鳴山的勝利,並不歸功於漢軍,歸功於陳淑楨陳總督,甚至不能歸功於大漢皇上。”李世貴第一句話,就把茶客們鎮住了,從來都說皇上、總督乃天上星宿下凡,怎麼鼓鳴山勝利不歸功於他們呢?
卻聽得李世貴娓娓道來,各山寨民軍拋嬌妻別幼子,義無反顧的踏上戰場;畲漢村寨的山民,把過年才吃的臘肉、換鹽巴針頭線腦的雞蛋拿出來,犒勞素不相識的義軍官兵;戰場上,剛剛放下鋤頭拿起棍棒鐵叉柴刀的義軍,以簡陋的武器和鐵甲戰馬強弓勁弩的元軍搏鬥,用血肉之軀築成了牢不可破的長城……親身經歷,第一線的真實,把戰場上的慘烈活生生的展現在人們眼前,久在廣州的和平居民,終於明白了戰爭並不像說書先生嘴裡的,那麼浪漫和神奇,而是血肉橫飛的殺場。漢軍的勝利,不是哪一位星宿下凡,而是無數人流血犧牲換來的。
鼓鳴山的戰鬥,是李世貴從一個新附軍千戶,成長為漢軍軍官的起點,他對那場戰鬥的記憶,特別的深刻,此時講述起來,真真是自己也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彷彿回到了當初那個慘烈的戰場,人們的情緒隨著李世貴的講述,時而高亢,時而低沉,完全沉浸在了故事當中,眼睛裡飽含著淚水,靈魂和精神,似乎也隨之而昇華……
最後,李世貴用皇帝的話,為鼓鳴山的勝利做了總結:“在大漢軍事學院,皇上親自為我們這批後備軍官上過課,他告訴大家,咱們這個古老民族之所以能綿延數千年,不被完全的征服,並不在於文天祥、張世傑、嶽武穆這樣三個五個名臣宿將,而在於你、我、他,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心中不曾熄滅的反抗之火。有了這點不肯屈服的意志,你、我、他,販夫走卒、市井小民、山鄉農夫、婦孺老人,個個都是嶽武穆,人人都是文天祥!我們華夏民族的文明之光,就永遠也不會熄滅!”
林德水跟著李世貴走出茶館的時候,臉上紅通通的,腳步虛浮像是喝醉了酒,方才茶客們以茶代酒,每人敬了一盞清茶,但茶不醉人人自醉,林德水就跟喝了整罈女兒紅似的,腳步一如踩在雲端。
僅僅十天前,還是新附軍的千戶,那時候,走在街上,能感覺到從背後射來冰冷的目光,脊背上寒得怕人,日日夜夜做著噩夢,至於將來怎麼去見地下的祖宗,見從小訓導自己要忠孝節義的先父,簡直想都不敢想。
現在呢?剛剛穿上漢軍的軍服,一切都變了,人們臉上真摯的笑容,讓心窩子裡暖洋洋的,那熱情的眼神,數九寒天都能感受到它的熱度。
撫今追昔,怎不叫人感慨萬千?韃虜把人變成四等奴才、變成行屍走肉,大漢卻把我們這群走上歧途的、沒臉去見列祖列宗的孤魂野鬼,又重新變成了堂堂正正的人!林德水只覺得今天這樣的日子,就算只能過一天,也比過去活了幾十年快活得多,爽氣得多!
不知不覺,兩人走到了校場,八千名起義的新附軍官兵當中,一半是捉來的壯丁,他們不願意留下來參軍的,每人發五枚百元銀船錢,聽其自便;剩下的四千多人,集中在這裡整訓,林德水的老部下,也在其中。
剛剛吃過豐盛的午餐,有紅燒肉、鹹魚海菜湯、炒蔬菜和白米飯,早上還發了罐頭、蜜餞和炒米炒麵,作為整訓期間的額外加餐。
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的行伍飯!這是所有官兵的一致想法。要不是漢軍態度和藹,不願當兵的一律發銀子放走,他們甚至會認為這是斷頭飯,吃了就要送你上路呢。
整訓整訓,都以為整天訓練,誰知道根本不要你放槍放炮,卻是從早到晚的看戲!新附軍官兵們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每天好吃好喝供著,從現在就算日子,每個月三塊叮噹響的銀船錢,就是三兩雪花白銀,只讓你看戲玩,豈不是過了地主老爺的日子?
昨天的戲文,叫做《竇娥冤》,今天的是《白毛女》,都是人文學院曲藝分會會長關漢卿的傑作,演出之前,這位大才子親自登臺向官兵們說明:兩部戲文,都是在皇帝的關懷和指導下完成的。
“梨園皇帝,玩物喪志!”宋時百姓文化水平普遍較高,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