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部分(第3/4 頁)
一個野種的後代成為蒙古大汗;伊兒汗阿魯渾。則是大元朝最穩固的支持者之一,而且目前波斯人起義燒得他恨不能插上翅膀飛回波斯,對汗位根本連過問一下的興趣都沒有了。
惟有月息部的“背叛”,讓忽必烈感到了深深的寒意,因為,這是第一個不因汗位之爭而倒向大漢帝國的蒙古部族!
乃顏。勢都兒,哈丹,將來或許還會其他人和大漢帝國聯合,但他們的目的很明確,蒙古帝國的大汗之位——汗位之爭好辦,這本來就是爭搶權力和利益的鬥爭,鬥爭的主線從蒙古帝國建立的那一刻,不,上溯到鮮卑、柔然、突厥、匈奴,草原民族內部的汗位之爭就從來沒有斷絕過,忽必烈相信,在這種傳統的競爭中,合從連衡、縱橫捭闔,自己總能佔據優勢,將汗位牢牢的握於掌中。
月息部的“背叛”,則開啟了另外一種模式,完全不涉及汗位之爭,而是因為貿易、徵稅、貢獻兵餉等問題,拋棄了他們已效忠近百年的蒙古帝國,幾乎毫無留戀的轉身投入大漢的懷抱。
在此之前,忽必烈相信自己不管怎樣橫徵暴斂,“長生天降下黃金家族統治全世界”的說法早已深入草原民族的內心深處,他們絕不會反抗、更不可能投入敵人的懷抱,至於汗位之爭嘛,那是黃金家族自己的事情,和牧羊人沒有任何關係。
事實上,近百年的草原上,這一信條都得到了完美的執行,馬可。波羅曾記載“大汗派出一名使者挾帶著他的敕令。哪怕萬里之外的將軍、長老、族長,命運都取決於大汗的心意,單身一人的使者僅憑一份薄薄的敕令,便能斬下統兵大將的頭顱,沒有任何反抗”。
可現在呢,區區一個控弦之士不足五千的月息部,竟然膽敢公開違背大汗的敕令,將箭矢射向出身黃金家族的兩位汗王,最為大膽的是,他們居然亮出了蒙古大汗的死敵、大漢帝國的金底蒼龍旗!
忽必烈已經感覺到,蒙古帝國的肌體上出現了癌腫,如果任憑它蔓延下去,整個帝國都面臨分崩離析的危險,大漢的觸角將伸到草原上來,蒙古崛起的這片草原,不兒罕山腳下、斡難河畔的哈喇和林,遲早都會籠罩在金底蒼龍的光芒之下。
月息部倒入了大漢的懷抱,塔塔爾人、蔑爾乞人、克烈部、汪古部……這些成吉思汗崛起以來被壓制,用鐵和血捏合在一塊,組成“蒙古”的部族,他們會甘心情願待在白災中喝西北風,而不去和大漢勾勾搭搭嗎?
草原上從來都沒有什麼忠誠,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讓人們只能選擇現實呵!
想到蒙古帝國的前景,忽必烈眼前一黑,金帳中那幅巨大的羊皮紙地圖,在視野中扭曲、變形,最終分崩離析。
帳外,月兒魯那顏玉昔帖木兒一籌莫展,左丞相趙復更是心亂如麻,暗自苦笑道:連蒙古部族都投入了大漢皇帝的麾下,我卻在這裡和這群敵人待在一起,千載之後,只怕漢奸兩個字。是板上釘釘了吧?
終於,聽到了帳內傳來的怒吼,吼聲雖然和以前的雄渾有力沒多大區別,早已習慣了雷霆的趙復,卻從聲音中聽出了幾分色厲內荏:“出兵,讓弘吉剌、巴鄰部,還有咱們自己的乞顏部出兵,一定要給月息部一個教訓,讓他們知道,不管漢地南蠻子怎麼鬧,這草原上還是黃金家族的天下,還是朕的天下!”
==========
遼西走廊東端的大寧府,這座在遼東戰役中被拋棄的空城,重新恢復了活力,被組織逃散的百姓重新回到城中,整修被元軍破壞的房屋,耕耘被敵人鐵蹄踐踏的農田。
大漢皇帝駐陛之所在,剛剛經歷了戰事的文武百官濟濟一堂,楚風在此部署北方各地的戰後重建以及整軍備戰的問題。
“皇上天威赫赫,我軍聲威遠播,蒙元韃虜已經膽寒心喪,故犁庭掃穴、封狼居胥,正當其時也!”
張世傑花白的鬍子一抖一抖的,看得出來,老頭子打遼東戰役還沒有過癮兒,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往草原上追亡逐北才是他的心願。
陳淑楨纖纖玉手拍著一大疊奏章:“茲有江浙總督文天祥、財稅部長張廣甫、南洋總督陳宜中、民政部長鄭思肖、兵部長侯德富等官飛鴿傳表,願皇上再接再厲,出兵漠北擒殺雙手沾滿我中原軍民鮮血的元兇巨孽,勃兒支斤。忽必烈!”
李鶴軒抖著幾張報紙,眼神中帶著股說不出來的奸詐,笑容也很可惡,很討打:“啟奏吾皇,燕雲戰役的捷報飛鴿傳回,臨安、琉球、開封各地公私報紙刊載之後,市井中議論紛紛,軍心民氣持續上漲。要求發兵漠北、犁庭掃穴的百姓來信雪片般飛至各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