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頁)
|我們發現電子在左》和|我們發現電子在右》,分別存在於“知左”和“知右”世界。觀測者的“分裂”,也就在這一刻因為退相干而發生了。因為維數龐大,“知左”和“知右”世界幾乎不互相干涉,因此在這個層次上,我們感覺不到量子態的疊加。
但是,作為宇宙態向量本身來說,它始終按照薛定諤方程演化。只有一個“宇宙”,但它包含了多個“世界”。所謂的“坍縮”,只不過是投影在的某個世界裡的“我們”因為身在此山中而產生的幼稚想法罷了。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我們這裡所說的空間、維度,都是指構造的希爾伯特空間,而非真實時空。事實上,所有的“世界”都發生在同一個時空中(而不是在另一些維度中),只不過因為互相正交而無法彼此交流。你一定會覺得很不可思議,但量子論早就已經不止一次地帶給我們無比的驚訝了,不是嗎? 圖片://newbbs4。sina。/groups/arts/history/upload/1076473763_4029afa30813d95b000073dfall5。JPG
第十章 不等式
一
在多世界奇境中的這趟旅行可能會讓大家困惑不解,但就像愛麗絲在鏡中讀到的那首晦澀的長詩Jabberwocky,它無疑應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確,想象我們自身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停地分裂成多個世界裡的投影,而這些分身以幾何數目增長,以至無窮。這樣一幅奇妙的景象實在給這個我們生活其中的宇宙增添了幾分哭笑不得的意味。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一個模型,實在看不出有比“意識”更加可愛的地方,埃弗萊特,還有那些擁護多世界的科學家們,究竟看中了它哪一點呢?
不過MWI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它最大的豐功偉績就是把“觀測者”這個礙手礙腳的東西從物理中一腳踢開。現在整個宇宙只是嚴格地按照波函式演化,不必再低聲下氣地去求助於“觀測者”,或者“智慧生物”的選擇了。物理學家現在也不必再為那個奇蹟般的“坍縮”大傷腦筋,無奈地在漂亮的理論框架上貼上醜陋的補丁,用以解釋R過程的機理。我們可憐的薛定諤貓也終於擺脫了那又死又活的煎熬,而改為自得其樂地生活(一死一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中。
重要的是,大自然又可以自己做主了,它不必在“觀測者”的陰影下戰戰兢兢地苟延殘喘,直到某個擁有“意識”的主人賞了一次“觀測”才得以變成現實,不然就只好在機率波疊加中埋沒一生。在MWI裡,宇宙本身重新成為唯一的主宰,任何觀測者都是它的一部分,隨著它的演化被分裂、投影到各種世界中去。宇宙的分裂只取決於環境的引入和不可逆的放大過程,這樣一幅客觀的景象還是符合大部分科學家的傳統口味的,至少不會像哥本哈根派那樣讓人抓狂,以致寢食難安。
MWI的一個副產品是,它重新回到了經典理論的決定論中去。因為就薛定諤方程本身來說,它是決定性的,也就是說,給定了某個時刻t的狀態,我們就可以從正反兩個方向推演,得出系統在任意時刻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時間的“流逝”不過是種錯覺!另外,既然不存在“坍縮”或者R過程,只有確定的U過程,“隨機性”便不再因人而異地胡攪蠻纏。從這個意義上說,上帝又不擲骰子了,他老人家站在一個高高在上的角度,鳥瞰整個宇宙的波函式,則一切仍然盡在把握:宇宙整體上還是嚴格地按照確定的薛定諤方程演化。電子也不必投擲骰子,做出隨機的選擇來穿過一條縫:它同時在兩個世界中各穿過了一條縫而已。只不過,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芸芸眾生來說,因為我們糾纏在紅塵之中,與生俱來的限制迷亂了我們的眼睛,讓我們只看得見某一個世界的影子。而在這個投影中,現實是隨機的,跳躍的,讓人驚奇的。
(* 這裡順便澄清一下詞語方面的問題,對於MWI,一般人們喜歡把多個分支稱為“世界”(World),把它們的總和稱為“宇宙”(Universe),這樣一來宇宙只有一個,它按照薛定諤方程發展,而“世界”有許多,隨著時間不停地分裂。但也有人喜歡把各個分支都稱為“宇宙”,把它們的總和稱為“多宙”(Multiverse),比如著名的多宇宙派物理學家David Deutsch。這只是一個叫法的問題,多世界還是多宇宙,它們指的是一個意思。)
然而,雖然MWI也算可以自圓其說,但無論如何,現實中存在著許多個宇宙,這在一般人聽起來也實在太古怪了。哪怕是出於哲學上的雅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