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部分(第3/4 頁)
“大哥,你不在遼西不知道,父帥一個人的時候經常哭出來,說什麼李家的大好局面被他耽誤了,自責的很……”
作為在家奉養的兒子,李如柏此時臉色也不好看,低著頭在那裡說道,李如松嘆了口氣,卻對送信那人說道:
“李彪,你弟弟還在宣府當千總吧?”
莫名其妙的,李如松居然問出了這個問題,地上跪著的那名家僕連忙答應說道:
“多虧大少爺的恩賞提拔,給了他這個出身。”
李如松點點頭,肅聲說道:
“你回去告訴老爺,就說本將在這裡準備,馬上就要率兵出擊漢城,你明白了嗎?”
話說到這裡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左右是一家事,那李彪的遲疑僅僅是一瞬,馬上又是磕頭下去,恭恭敬敬的說道:
“小的明白,在這裡也祝大少爺此去旗開得勝!”
李如松滿意的笑著點點頭,開口說道:
“你那個弟弟李狗兒做事很是勤謹,安排到地方上做個守備,或者提拔起來做個千總,這都是夠格的。”
“多謝大少爺,多謝大少爺,小的明白,小的明白!”
那李彪不住的磕頭,屋中諸人也都是鬆了口氣的模樣,老爺子已經魔怔了,但此處的主帥畢竟是李如松,李如松不願意出擊大家也都是明白的,父親和大兒子爭執不下,其他人實在是難做的很,有這麼個圓滑的解決方式,大家也都不用跟著操心了。
春日往往是一年到頭,農戶最難熬的時節,春季播種還沒有開始,冬季的積儲又已經消耗完畢。
對於在朝鮮半島上的倭寇兵馬來講,正月下半開始,對他們來講也是非常的難熬,李如松曾說,以目前的糧草供應,他們這支兵馬離開平壤城三十里恐怕就要斷糧,對於倭寇大軍來說,情形也是差不多。
平安道和咸鏡道南邊的黃海道就是屬於“出城三十里”的節點上,因為前期的擄掠燒殺太甚,所以平安道和黃海道的軍糧供應就地籌措的數量一直是跟不上,需要更南邊的糧食補給。
所以第一軍團的小西行長部退到黃海道後,黃海道的軍糧後勤變得十分窘迫,從京畿道運糧到黃海道,這距離就是個麻煩,何況還加上了小西行長部,現在第一軍團連就地籌措都沒有了,完全靠後面的供應。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在京畿道漢城大營的倭寇幾名大將合議,決定讓第一軍團和第三軍團的大部分兵馬撤到京畿道和江原道來,這樣糧食後勤供應就能緩過來很多,儘管黃海道有幾個朝鮮境內的大城,可黃海道本身的地形比較狹窄,大軍窩在其中迴旋的餘地實在是太小,撤出來更從容些。
說起來,比平安道還要更靠北的咸鏡道,駐紮在那裡的第二軍團加藤清正部兵力兩萬三千餘,對後勤運糧的需求就少很多。
這個也有原因,因為這加藤清正行軍素來迅速,部下的戰力也比其他軍團要好些,此人還有個“虎加藤”的稱號,號稱勇猛,一路推進太快,在萬曆二十年十月的時候,就已經到了大明邊境一帶。
因為行軍太快,燒殺搶掠破壞的時間就不多,咸鏡道的局面居然大概還維持住了,等各處缺乏軍糧的訊息傳過來,他這邊也就沒有大肆破壞,自己搜刮的軍糧佔的比重很大,比起小西行長那裡的情況就好了很多。
小西行長之所以那麼果斷的退兵,實際上也和軍糧積儲太少有很大的關係,當然,第一軍團的骨幹雖然在,可差不多折損了三分之一,已經動了元氣,不得不退了。
除卻軍糧的原因之外,相對單薄的第三軍團黑田長政部也對明軍的戰力很驚歎,黃海道的日軍加起來近三萬,咸鏡道面積太大,加藤清正的第二軍團未必來得及救援,也就是說,黃海道正對面的平安道明軍數量上對日軍都有了優勢,為求穩妥,也必須要退。
第六軍團的小早川隆景已經是趕到了京畿道,作為總大將的宇喜多秀家實在不怎麼出色,需要小早川隆景這樣的人物來主持,現在京畿道還有不少朝鮮地主和僧人組織的暴動和隊伍,威脅著向北輸送糧食的道路,撤回兩個軍團,肅清京畿道,這也是目的之一,也是小早川的判斷。
自從萬曆二十年初,日軍在釜山登入,勢如破竹的一路北上,朝鮮上下甚至連個抵抗都沒有,朝鮮上下組織的暴動反攻也逐一被日軍壓下去,在倭寇的有意宣傳下,朝鮮民間已經有了這麼一種感覺,日軍是不可戰勝的,朝鮮上下只能對這樣的情況認命。
可突然間,倭寇在平安道遭遇了失敗,然後一路退卻,從平安道、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