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頁)
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掛礙 涅盤生死等空花
“光明寂照遍河沙”,這是講體,一切眾生同一本性,這個自性之體是光明清淨,無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詞。遍河沙,無所不在。“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切眾生與佛無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念不生全體現”,注意啊!一念不生是無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麼說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無生法忍,萬念皆生還是無生法忍,那是菩薩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還有我們學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錯了,以為一念不生了,以為念頭、思想都不動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沈。什麼是一念不生呢?善護念,無住,一切無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所以“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都是初步的無生法忍,到了最後六根全動也沒有被遮住,所以剛才講,佛說的無相無住。
但是這中間也分兩層,就是根本智與後得智的不同,不能以聲色來悟道,去掉聲色以外,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還是隻得根本智的這一面,沒有得到後得智。
“斷除煩惱重增病”,為什麼不必斷除煩惱,斷除妄念呢?你打起坐來,一天到晚斷除煩惱,把煩惱空了,妄念空了,那個就是妄念啊!那個就是煩惱啊!所以你不能得定,反而成心理的病相,所以說斷除煩惱只是再重增一層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你心理只想抓個道的境界,就也是邪見!一切法無自性,所以你不能抓一個真如道的境界,有個道的境界,就正是妄念的境界,就是煩惱,那就不是一切法無我的道理。因此這位居士後來並沒有出家,在家菩薩後來就成道。下面兩句話你看他大徹大悟的話,也無所謂在家出家。
“隨順世緣無掛礙”,活到這個世間,隨順世緣,就是所謂禪宗祖師講,真正悟了道的人,是怎麼樣修行呢?兩句話,“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是還債而已,隨緣消舊業,不再去造新的壞業力。當然新的善業還不斷在做啦!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這個就是隨順世緣無□礙的道理。最後他的氣派更大,所謂瞭解金剛經的全部。
“涅盤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空花,學佛證到涅盤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涅盤也是空花夢幻,空中的花果,不實在的,所以涅盤生死等空花。我們拿這個張拙的公案,來說明金剛經所講,“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的道理。
有求就有住嗎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這句話又點題了,因為真正行大乘菩薩道的人們,他做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報。所謂做一切善事,義所當為,應該做的啊!假使我們行善救世救人,認為我在培福報,又錯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薩的心性。所以一切菩薩不受福德,他不求果報。須菩提聽到這裡又懷疑了,他說,為什麼說菩薩不受福德呢?剛才我們說過嗯!菩薩並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應該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做了,不住、不著,這個還有什麼問題啊!難道須菩提比我們還要笨,還要問一下,為什麼菩薩不受福德嗎?
你說須菩提問這個話對不對?當然對,問的很高明。對,菩薩做善事,並不是為了求福德,但是既然無住無著,求求又何妨啊?換句話說,求也是不住啊!菩薩難道沒有這個氣派嗎?他問的是這個道理。你不要小看這個問題,須菩提問的非常嚴重啊!既然是菩薩,此心無住,行一切善,此心無所求,這是無住。有所求就有住嗎?那這個菩薩還沒有徹悟吧?還沒有對吧!他問的是這個道理。所以佛也幾乎被他問倒了,又趕快說: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諸佛菩薩都在行功德,當然不應該貪著,因此說,雖然有福德,自己並不貪著,有好處,自己並不領受,而回向給世界一切眾生,願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受這個好處,自己不想要。所謂大布施,所謂佈施法門,佈施波羅密多,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有一個結論,真正證道悟得般若的人,沒有自私的,不會走小乘的路子,是佈施第一。佈施是法佈施、財佈施、無畏佈施,一切的佈施,菩薩道都在其中了。這一品我們結論的偈子:
第二十八品偈頌
默然無語是真聞 情到無心意已薰
撒手大千無一物 莫憑世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