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1/4 頁)
焙頡2灰�暈�約褐糧呶奚希�綹呶按螅�孟窆Φ略猜�耍�薔退慍閃朔穡�慘丫�恢登�耍徽庵址鷂頤強梢園閹��呂礎K�苑鸕奈按笠簿馱詿耍��澇恫歡系囊隕磣髟潁�歡系納菩信嘌�Φ隆R磺釁腥�蕹稚乒��蕹止Φ攏�澇抖際俏耷罹〉摹�
譬如當年我所參學的那些前輩大師們,尤其在西康西藏,看到的好幾位活佛,他們有很多弟子,自己卻很辛苦出來化緣,供養弟子們。這些弟子們在那裡很舒服,在那裡閉關的閉關,修行的修行。有時候一個地方經常維持四十個修行的學生。
我們看禪宗的語錄,牛頭融禪師沒有悟道以前,在牛頭山入定;入定的時候,天人送食,吃飯也不須要自己做,到時間自然有天女來送食。又有百鳥銜花供養,當時還沒有悟道,只是入定而已。後來悟道以後,自己就不入定了,其實他都在定中。所以不在山上打坐,下來辦教育,帶領了很多人修持,通常有五百人跟他學。而他每天要走幾十里路來回,背米,挑米,古代交通不便,米挑來給學生們吃,給徒弟們吃。
所以看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曉得真正的學佛,要在行為上注意。一般學佛的人觀念錯誤,認為學佛可以偷懶,可以躲避,以為在學佛,萬事不管。這完全是錯誤的態度,不但不夠小乘,就是基本做人的行為都算錯誤的。這是因為我們看到金剛經上提出來,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七寶持用佈施,而談到大乘菩薩們的發心。
一切法無我
菩薩們用充滿恆河沙那麼多珍寶財富佈施,這個功德當然很大,而他自己本來已經是菩薩了,還要去做功德。假使有一個人所做的比這個菩薩所做的功德還要大,那是什麼呢?“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一個真正果位的菩薩,知道做到,一切法本身無我,這是由般若經講唯識“一切法無自性”而來的,這一點需特別注意。尤其一般青年同學們研究法相,聽過唯識的,特別注意。
後代講唯識學常有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把唯識學的一切法無自性的“性”字,同禪宗明心見性的“性”,當作是一回事,把觀念拉在一起。這可以說是毀謗,也可以說是愚蠢無知。這些人由於對見“性”一字的誤解,因而大罵華嚴宗,天台宗,禪宗等性宗的理論,認為明心見性可以成佛屬於外道,算是真常唯心論,認為是有個東西;佛法本來講空,怎麼有個東西呢?
我們先要知道,佛經常有心與性兩個字,是要特別小心注意的。譬如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字是借用的,是講我們意識思想活動的第六意識的這個心,也是心理作用這個心。
有時候講的心純屬一個代號,代表了本體,實相般若那個境界。形而上那個體,有時用心來做代號,有時用性做代號。這是因為過去我們翻譯的工具上,遭遇用字困難的問題,必須要了解。而唯識所講的一切法無自性,是指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物及一切的理,它單獨的本身,沒有永遠存在的效能,也沒有單獨存在永遠不變的一個性質。
譬如我們剛才講天氣很悶熱,過一會下雨了。但是每一滴雨無自性,雨下來,碰到土地就流失了。千千萬萬點雨下到大海,下到大地,凝結起來又返本還原,所以它無單獨存在的自性。那麼你說,雨沒有單獨存在的自性,最後歸到一個水性對不對?也錯了。因為地、水、火、風也是一切法無自性,非空非有,不斷不常;所以佛法的最高處就在這個地方。我們一般研究佛學的教義教理,都容易走上或錯解取義,或斷章取義的岐路。這一點要特別小心注意。
我們現在提出來,唯識宗所講一切法無自性,也就是般若宗金剛經這裡所講,“一切法無我”的道理,這兩個是同一道理,只是不同表達的方法而已。所謂一切法,包括了世間的一切,及出世間的一切。甚至證得羅漢境界、菩薩境界,乃至於成了佛,證得無為涅盤之果,也都屬於一切之內。一切包含了一切。知道了一切法本身無我,並沒有告訴你無我以後是空,只有告訴你無我。至於無我以外有沒有真我?那是你的事了。
我們研究金剛經從開始到這裡,它只有遮法,是教育的方法,就是把你的方法擋起來,否定了你,但是他沒有告訴你一個肯定的,沒有說什麼才是對。他沒有承認你,或肯定你那一個才是對,要怎麼樣來肯定。一切法無我,到了這個境界,懸崖撒手自肯承當,要你自悟、自證、自肯。
關於自肯自證的問題,我們要談到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的事。印度當時還是聯邦政府,幾十個國家,外加多種的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