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女婿則說要自己掙。
鄧東華是湖北人,應聘到康奈集團。開始他不認同溫州人的觀念,覺得他們太看重錢。2002年初,他爸爸打電話要他回去,說家鄉法院要招人,可鄧東華不想回去了:“我已愛上溫州,溫州人改變了我,我想在溫州發展。”他已有一個溫州女朋友,女友家裡挺有錢,但他不想靠別人,也計劃自己當老闆,大幹一番。
溫州人總結自己有“四自精神”:自立改革、自擔風險、自強不息、自求發展。
“龍門能跳,狗洞能鑽”
在溫州,如果哪個小夥子常年待在家裡,會被周圍人看作窩囊廢。
溫州人自古四海為家,他們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生存空間,被形容為逐“金錢水草”而居的遊商部落。
早在一兩個世紀以前,成千上萬的溫州手工藝人和小商販就揹著黃楊木雕、青田石雕、甌繡,從故鄉出發,跋山涉水,到海外艱難謀生。如今溫州人更是遍佈世界各地。一位義大利人第一次踏上中國國土時,幽默地對海關人員說:“雖然我是第一次到中國,但我有很多中國朋友,有在歐洲認識的,也有在非洲認識的,他們都是溫州人。是不是溫州人出國不需要護照?”
巴黎第三區原是猶太人聚居區,現在這裡溫州老闆最牛,很多猶太人替溫州人打工。溫州新南苑賓館總經理李濤頭一次到巴黎,有天早晨散步,碰到一老外用流利的溫州方言向他打招呼;李濤愣了半天沒反應過來,那是個送貨的猶太人。溫州方言極難懂,連同屬浙江的杭州人都聽得一頭霧水,何況老外!李濤吃驚地感到溫州人在當地的影響。
溫州人有著強烈的自信心:“不自信還算溫州人嗎?”
原永嘉縣上塘鎮鎮委書記葉康松,年近不惑棄官下海,飛往美國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農業跨國公司。他不懂英文,口袋裡揣著一疊小卡片,正面是漢語,背面是英語。在異國他鄉,他逢人就掏出來比劃,兩年後,他就在美國開辦了自己的公司。
方德華本來在北京有自己的大眾百貨公司,1994年商場失意,他退出公司,又離了婚,手中有300萬。思考再三,他選擇移民加拿大。大學學過的英語早忘得差不多了,下飛機休息片刻,方德華請朋友教他一句話:“我來給你當工人,不要報酬,只學英文。”第二天他走進一間大超市,對主管說出了那句話。方德華被留下來,搬貨、清潔、結算數字,什麼都幹。他特別留心各種生意方面的英語詞彙,當他基本上過了語言關能獨當一面時,馬上辭職。之後,他先後在娛樂公司、義大利餐館、保險公司、學校工作,一面強化語言訓練,一面尋找機會。1996年,他看準時機開了肯德基和必勝客二合一店,生意興隆。分店相繼開張,事業重整旗鼓。2000年方德華成功地成為加拿大一家食品公司和美國一家百貨公司在中國的總代理。方德華最佩服李嘉誠:人人都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有李超人敢說“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
§虹§橋§書§吧§BOOK。
第34節:受歧視的財富(5)
“龍門能跳,狗洞能鑽。”只要有希望,溫州人就能不畏艱險逐“金錢水草”而居。人們常常愛把溫州人與猶太人相提並論,的確,在經商方面,兩者有很多共同的優點:追求財富、勤勞節儉、敢於冒險、自立自強、精明能幹。自然資源不足,迫使溫州人走出去,乃至漂洋過海,這一點和喪失家園漂泊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也有相似之處。然而,與猶太人相比,溫州人的業績還遠遠算不上“超塵拔俗”。
溫州人中還沒有誕生洛克菲勒級別的超級富豪和索羅斯這樣的金融大鱷。溫州企業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傳統的家族管理模式又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必須承認和正視的是,溫州商人在企業層次和影響力方面較之猶太人還存在相當大的落差。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英雄。對“民營經濟大本營”的溫州來說,活躍於市場生活中的老百姓是真正的英雄。市場經濟是個性經濟,溫州模式正是溫州人選擇的適合於溫州人個性的市場經濟體制。因此,經濟學家評價,溫州的財富源泉和活力來自全民皆商的“草根經濟”。
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溫州人。一個日本專家曾經這樣描述他的感受:一個北方老農民穿著破破爛爛的棉襖,雖然肚子都沒有填飽,但他還是要縮在牆根曬太陽。溫州人永遠不會這樣,再艱苦的條件,溫州人也能找到機會。這正是溫州人與眾不同之處。
不可否認的是,溫州人群體給我們提供了探索成功之路的多樣性的借鑑樣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