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地制定和落實政策,而且對經學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
◎立德垂訓
劉秀是在兩漢之際風雲變幻中登上歷史舞臺的。在群雄蜂起的各路豪傑中,“無尺寸之柄”的劉秀何以能夠翦滅群雄、重建漢室?在滿目瘡痍、百業待興的東漢初年,劉秀何以能夠撥亂反正、廢舊立新?在身處種種矛盾、道德淪喪十分嚴重的特殊時代,劉秀又何以能夠與民更始、立法垂制?在62年的人生、36年的事業、33年的皇帝生涯中,他給歷史留下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也給歷史留下了許多可資總結的經驗。
謹厚誠信,克勤克儉劉秀9歲喪父,是叔父把他拉扯長大的。他在叔父任職的蕭縣讀小學,完成啟蒙教育,後到長安太學遊學,專攻儒家經典。寄養的生活和所受的教育,使他形成了謹厚誠信、勤儉自勵的性格。
遊學長安後,劉秀回到南陽家鄉,操持家業,從事農業生產。劉秀做了皇帝后,每日都是清晨即起,早早上朝,議政講經,很晚才退朝。處理政務,“兢兢如不及”。太子見他太辛苦了,便勸他注意休息,他卻說:“吾自樂此,不為疲也。”
生活簡樸,不事浮華他“身衣大練,色無重彩,耳不聽鄭衛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他屢次拒絕群臣“封禪泰山”的進諫,直到死前一年,才帶領百官,登封泰山。針對秦始皇開始形成並愈演愈烈的“厚葬”之風,他還屢次下詔提倡薄葬。他自己也是這麼躬行實踐的。在為自己修造壽陵的時候,對竇融說:“今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陵池,才令流水而已。”他在臨終前,又下了一道遺詔說:“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者。”因而《後漢書·循吏傳》稱頌這個時期是“勤約之風,行於上下”。
廉政和嚴政劉秀對於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和行為,堅決打擊,嚴厲懲處,絕不手軟。建武十五年(39),劉秀頒佈詔書,清查私人所佔土地數額、核查戶口多少年紀大小與實際情況是否相符。這就是東漢歷史上頗有影響的“度田”。但這一政策卻遭到地方豪族勢力不同程度的抵制。剛剛提拔為大司徒的歐陽歙,世授《尚書》,八代為博士,頗孚眾望。但他在任汝南太守期間,沒有按照朝廷的命令認真“度田”,並且貪贓千萬。劉秀知曉後,立即將他下獄,雖有上千名儒生守候宮闕,請求寬赦,甚至還有人甘願代他而死,劉秀仍將他繩之以法。他還下令考實二千石的官吏,有虛假謊報的,一律加以處罰,一下就殺了河南尹等守相十餘人。
劉秀本來不好田獵,有一次偶然乘興去打獵,深夜始歸,上東門侯郅惲拒關不開,第二天又上了一本說:“陛下遠獵山林,夜以繼日,如社稷、宗廟何?”劉秀看了,賜了郅惲100匹布,而貶了放他進去的東中門侯的官。洛陽令董宣偵知劉秀的姐姐陽湖公主的蒼頭(奴僕)殺了人,逃到公主家裡。董宣乘公主外出,在半路上抓住蒼頭並殺掉了他。陽湖公主向劉秀告狀,劉秀要處死董宣。董宣大聲說:“陛下聖德中興,而縱奴殺人,將何以治天下?”劉秀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要董宣向公主賠禮道歉,董宣也不答應。劉秀要武士們將董宣按倒在地,董宣雙手撐地,拒不磕頭。劉秀笑著稱董宣為“強項令”,並賜錢30萬。京劇中有一齣戲叫《強項令》,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從善如流,虛心納諫劉秀是個“謹厚”之人,謹厚的性格使他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從而形成自己的決策;劉秀還是個英明之主,英明的原因在於他能夠採納眾臣的諫議,從而改正自己的過失。
一次,大司空宋弘奉召參加劉秀的宴會,見宮室內新添屏風上畫的都是漂亮的仕女,宴會中劉秀不時注目仕女圖,宋弘見狀說:“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劉秀聽後立即派人撤去屏風,笑著對宋弘說:“聞義則服,可乎?”擇善而從,虛心納諫,使得劉秀延攬的大批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也使得劉秀及其所建立的政權最大程度地減少了決策失誤。
廣納賢士,延攬英才。王莽末年,群雄並起,逐鹿天下。各路英豪用挑剔的眼光審視著人才,各層智士也用疑慮的內心選擇著主人。正如馬援與劉秀初次見面時所說:“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因而如何對待人才,不僅表明了君主的賢與庸,而且關係著事業的成與敗。
在初到河北的時候,劉秀就採納鄧禹“延攬英雄”的建議,開始制定人才策略,聚集人才。稱帝之後,劉秀繼續貫徹人才政策,為政治中興與經濟恢復提供保障。劉秀政權中的人才十分廣泛。從區域結構上,遍及各地,“雲臺二十八將”有11人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