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頁)
另一方面劉秀對那些雖屢建軍功卻缺少治國才幹的功臣,不授以實職實權,只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優遊享樂以盡天年。如馬成,在劉秀征討河北時,他棄官步行,追到滿陽才趕上劉秀。他殺李憲,敗隗囂,破河池,平定武都,曾被封為平舒侯、揚武將軍,最後被封為全椒侯。再如馬武,他是一個文化水平不高的草莽英雄,但在戰鬥中卻每次都衝鋒在前,勇猛無敵,屢立戰功。劉秀稱帝后,拜為侍中、騎都尉,封山都侯。劉秀有一次和功臣飲宴歡聚,他問道:“如果你們沒碰上時局大變動,會取得什麼樣的成就?”鄧禹首先說:“我年輕時漢代鳥篆文銅壺曾讀書求學,可以做個郡文學博士。”劉秀認為鄧禹太謙虛,就說:“你是世家子弟,品德志向都很高尚,何愁不做個掾功曹?”其他的人也都一一做了回答。馬武則不假思索地說:“我有勇力有膽量,可以當個守尉,專管捉拿強盜。”劉秀聽了,笑著對馬武說:“你呀,只要不做賊,不被人逮住,能當上一個鄉村裡的亭長,那就很不錯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秀與這些功臣之間的密切關係。儘管如此,劉秀仍只是獎功封侯,而不授予實際權力。
劉秀對這些功臣既督以潔身自愛,又與之其樂融融,難怪清初學者王夫之發出“三代以下,君臣交盡其美,唯東漢為盛焉”的讚歎了!
限制外戚權力。西漢二百多年間,外戚曾多次專權,對漢朝統治威脅最大的有兩次:一次在開國之初的呂后專政;另一次是西漢末年,外戚王氏由公而王,繼而居攝稱帝。劉秀少通經史,對此非常熟悉,尤其後一次是他親歷目睹的。與對待功臣的態度相類,他對外戚也是十分謹慎的。
在建國之初,他考慮到外戚是他進行統一戰爭和鞏固政權的依靠力量,因而對外戚也多加任用和封賞。如皇后陰麗華異母兄陰識,在劉秀即位後被任命為騎都尉,改封為陰鄉侯;皇后同母弟陰興一直追隨劉秀征戰,後任衛尉,賜爵關內侯。但統治穩定之後,劉秀便開始抑制外戚勢力,防止他們結黨營私。如衛尉陰興和新陽侯陰就,地位顯赫,又非常敬重有才能的人,馮衍就是其中的一個。馮衍能詩善文,尤擅辭賦,頗得陰氏兄弟賞識,彼此多有來往,諸王也格外敬重他。劉秀鑑於西漢外戚交接賓客、擾亂朝政的教訓,下令將外戚結交的賓客,皆依法治罪,重者處死,輕者貶官。馮衍也因此得罪,罷官歸家,潦倒而死。這樣,賓客不敢輕易結交外戚,外戚也不敢輕易招攬賓客了。到他統治後期,對外戚的限制就更加嚴厲了。在太子太傅的選擇上,他明確表示不用外戚陰識,而用正諫之臣張佚。在臨終前四個月,他甚至派司空告禮高廟,降太后呂雉尊號,宣佈她不宜配食高廟。這樣,外戚的參政權力被限制、削弱,威脅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皇權便得到了有效的加強。
力倡教化光武帝劉秀是個儒者皇帝。王莽天鳳年間,他曾到長安跟隨中大夫廬江人許子威專門攻讀《尚書》。但他絕不固守一經,而是力求通覽博學。在天下未平、戰事頻起的時代,他也力爭做到一有空閒便學習和研討儒經文藝。因此,他給人的印象便是“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
以儒家方略治理天下。劉秀深知,奪取天下需要勇猛和魄力,靠的是武將,而治理天下更需要遠見和卓識,靠的是文吏。因而東漢建立之初,他在用武力平定天下,並採取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來鞏固政權的同時,便致力於復興儒學,注重從意識形態領域來統一和穩定人心,造就和選拔治國之才。他下令廣泛蒐集、整理古代典籍,“採求闕文,補綴漏逸”,他遷都洛陽時,“其經牒秘書載之二千餘兩(輛)。自此以後,三倍於此”。這就為他復興儒學、推行教化準備了條件。
興辦學校。他在即位後五年(29)就在洛陽城門外興建起太學,傳授經學。飽學之士,接踵而至。設立五經博士,恢復西漢時期的十四博士之學。他還親自巡視太學,賞賜儒生。在他的倡導下,不僅中央立太學,建武年間,許多郡、縣也都興辦學校,“興庠序之教”,而民間創辦的私學也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無論是博士,還是經生,都為儒學的傳播、教化的開展進行了人才準備。
選儒生為官吏。劉秀在建國之初便注意“退功臣而進文吏”,這些“文吏”主要是儒生,史稱“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他廣泛搜求儒生,擔任國家重要官職。如《易》學者劉昆、《尚書》學者歐陽歙、《春秋》學者丁恭、《詩》《論語》學者包鹹,都先後被任命都尉、大司徒、侍中等重要官職。這些儒生進入政治,不僅輔助朝廷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