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情的。不管發生啥子情況……”
他用左手拍了拍腰間的皮帶,那上面拴著一個圓蛋蛋樣子的手榴彈:
“我畢某肯定要跟南京城抱到一起死!”
【圓蛋蛋樣子的手榴彈——英國的米爾斯(Mills)手榴彈。
它於1915年由英國炸藥工程師Mills設計而成。它的許多設計思想(比如發火機構和延期機構),被後來數十個國家的上百種手榴彈所採用,影響深遠。
米爾斯手榴彈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廣泛使用。
當時中國的抗戰主力部隊並不是以米爾斯手榴彈為主要裝備,但在一些軍官的手中保有少量的該種手榴彈。比如據史料記載,南京保衛戰中,在教導總隊的連級軍官的身上,就見到過該種手榴彈。】
早飯之後,二連向西北方開拔,朝著指定的防禦地域進發。
隊伍行進了一段,走在前面擔任值星官的二排長,扯起了嗓子:
“‘槍口對外,齊步前進’,預備——唱!”
“……
我們是鐵的隊伍
我們是鐵的心
維護中華民族
永做自由人!
……“
歌聲從一百多條嗓子裡躥出來,在冬日的陽光裡飄來蕩去。
蕭劍揚走在佇列中,也唱得很起勁兒。
他打心眼兒裡喜歡這歌,特別是中間的那幾句詞兒:
“裝好子彈,瞄準敵人,一槍打一個……”——太對自個兒的脾氣啦!
邊唱邊走,他不覺地背緊了肩上的步槍。
(七)
等部隊開到了指定的防禦位置,大夥兒都傻了眼。
師部的命令,是讓305團在淳化鎮的西北方構築預備陣地,作為縱深部隊。
命令中說的很清楚,以該地原有的國防工事為依託,在三日內構築起足以抵禦日軍中口徑炮火的野戰工事。
【野戰工事——野戰工事按用途大致分為射擊工事(機槍掩體和單兵立、跪、臥掩體等)、觀察工事、掩蔽工事和塹壕、交通壕。
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有關教範為例,完成一個步兵營建制內的野戰工事,人工構築需要4…5天(全營出勤率按85%計算)。】
可眼前這所謂的“國防工事”,卻是個半拉架——
塹壕只挖了半截,交通壕淺得像條車轍印兒,掩蔽部沒有頂蓋……最可氣的是,單兵掩體就連胸牆下的崖徑都沒留出來。
【崖徑——在構築單兵掩體的時候,為了支撐肘部,要在胸牆下面留出一塊平臺,寬約15…20厘米。這個平臺就叫做“崖徑”。】
好歹有幾座鋼筋水泥的機槍掩體,可掩體的鋼板門卻用大鐵鏈鎖著。
【半拉架——東北方言,半道而廢的事兒。】
【南京城外的國防工事——抗戰爆發前,參謀本部下屬的城塞組在南京外圍沿大勝關—牛首山—方山—淳化鎮—湯山—龍潭一線,選擇防禦要點構築了部分鋼筋混凝土的永久工事,種類有輕重機槍掩體、觀測所、指揮所、掩蔽部等。
實際上,這些工事大部分都存在問題,沒有按縱深配備,也沒有形成側射、斜射的火網。工事位置沒考慮隱蔽問題,大都選在山頂部或稜線部分。
淞滬戰役開始後,南京警備司令部參謀處負責制定南京的防守計劃。他們發現原有的國防工事除少量可以作為觀察所、指揮所,其餘大部分都利用不上。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重新選位置來計劃構築新的工事體系。
但新計劃的制定、執行情況非常不好,人浮於事,虎頭蛇尾。結果,當南京保衛戰開始之際,所謂的“國防工事體系”,形同一紙畫餅。
當年51師所處的方山、淳化鎮一帶,正是南京外圍防禦體系的東南主陣地。】
蕭劍揚他們碰到這種鬧心的事兒,不是頭一回了。
二十多天前,從上海撤到吳福線的時候,上峰就下過令:利用原有的國防工事堅守。
可那些據說花了大把光洋修建的鋼筋碉堡,也是被緊緊鎖著。門上的大鎖都生鏽了。
聽說開鎖的鑰匙在附近村子的保長手裡,可等弟兄們找過去,那位狗屁保長早就撂挑子逃命去了。
【吳福線——1934年至1936年間,國民政府在南京、上海之間修築了幾條永久性、半永久性的國防工事防線,其中比較靠近上海的一條,從蘇州一帶至常熟的福山,被稱作“吳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