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債造成國債收益率趨於零。銀行間停止了相互拆借,銀行與企業借貸成本激增。9月15~17日三天內的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由2�5%升至3�03%,利率攀升意味著銀行間不願借錢,彼此不信任。
局勢嚴峻,時不可待,美國政府迅速採取行動,為系統注入流動性,對投行開放貼現視窗,解救AIG。從9月16日開始,美聯儲為貨幣市場每日破紀錄地提供1050億美元的臨時儲備。這表明了美聯儲確保銀行系統流動性的決心,也說明了這是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9月19日,美國政府提出了7000億美元的全面解決方案,用於收購銀行壞資產,增加二級抵押貸款市場的流動性,減少持有這些壞資產的金融機構的潛在損失。儘管這個計劃需要等到十天以後國會批准之後才能實施,但是,美國政府做出的積極救市姿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衝的作用。
就在同一天,美國財政部向貨幣基金市場提供了臨時保險,防止基金贖回規模進一步擴大。此外,美國監管當局宣佈對市場上的做空行為加以限制,不許對沖基金做空金融股票,規定投資商在2009年1月前不許對799支金融股做空。同時也要求對沖基金披露做空資訊。防止金融機構由於股票連續下跌而陷入崩潰。
經過連續三天的緊急搶救,美國政府總算初步控制住了病情,可以騰出手來採取一些進一步的治療手段,防止出現新的病症。美國政府忙於救火,無暇考慮總體整治方案,政府的信心正遭遇空前的挑戰。要做的事太多了,可以列出長長的清單:需要加強對投行的監管;銀行應該持有更多的資本金;貨幣政策應該抑制正在上升的資產價格;金融創新需要鼓勵,但不能盲目;需要重新審視證券化……
◆ 兵分三路大行動
鮑爾森雷厲風行的作風在這次處理金融危機的過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儘管行動的利弊有待後人評說,但不行動等待的是更大的災難。關鍵時刻,鮑爾森召集華爾街巨頭商議對策。鮑爾森與紐約聯儲的泰孟齊·蓋瑟納(Timothy Geithner)命令華爾街巨頭分兵三路,尋找解決方案。
▲ 第一路由摩根斯坦利、美林和花旗集團組成,被稱作LTCM組,任務是根據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解救模式提出方案。當時美國金融機構出資36�3億美元參與瞭解救工作。
▲ 第二路是由高盛和瑞士信貸帶隊清查雷曼的商業地產業務,以便算出資產的真實價值。
▲ 第三路為事件調查組,取名為“Lights Out”,負責研究雷曼倒閉的原因。
面對華爾街轟然倒塌後的殘局,美國政府開始了自1930年以來對金融市場最大的干預行動,企圖迅速撲滅有可能大面積蔓延的火焰。鮑爾森強調目前應對的是資本市場出現的系統風險,只要能控制住局面,就不惜一切代價。
懸案之一 美國經濟為什麼會出現“心臟驟停”(3)
鮑爾森在改寫著財政部的歷史。美國第一任財長是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在219年前,美國財政部的主要任務是對政府經濟和財政政策作顧問,其性質上是輔助性的。而如今的鮑爾森對美國金融機構掌握著生殺大權,決定著其存亡。不論是接管AIG和兩房,還是協助拯救貝爾斯登(JP摩根大通收購的代價是美聯儲承諾接收貝爾斯登300億美元的資產),歷史上從未見過這樣大的手筆。
政府處置接收的資產有可能採取拍賣方式,這樣無需同接手的公司就資產價值談判。
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中要解決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處理金融機構的壞資產問題。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曾向政府提出了以清債信託公司(RTC)模式處置這次金融危機中的大量不良資產。但隨著金融危機的發展,這一提議又被暫時擱在了一邊。
所謂RTC模式是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解決儲蓄和貸款危機時採用的處置不良資產的方法。當時,美國約有1600多家銀行1300家儲蓄和貸款機構陷入了困境。為了化解危機,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聯邦儲蓄信貸保險公司竭盡全力進行了救助。
美國政府設立清債信託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簡稱RTC),專門接收倒閉儲蓄銀行的資產負債,經清理打包後,再為它們尋找買家。自1989~1994年美國政府在五年中運用RTC模式成功地擺脫了危機,使經濟走向了繁榮,而今在這次金融危機中RTC模式是否靈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