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3 頁)
一個例項,從前,利豐是實行五天半工作天的,被收購的天祥則實行五天工作天,權衡利弊及聽取各方意見分析後,利豐最終採用了天祥五天工作天的模式。
問:剛才您提到,利豐很重視人才。利豐在培訓員工方面,有何具體的方法?
答:目前公司的規模的確頗大,所以需要很多人才來推動公司的業務,優秀的員工是公司最寶貴的資產,亦是業務可以不斷增長的要素。利豐沒有擁有機器、物業和工廠。要貫徹輕資產的管理原則,人力資源對利豐特別重要,我們一定要廣納賢才。
第19章 利豐經驗的啟示(8)
我們從事貿易,前線的採購員代表著利豐的眼和手,是我們的業務支柱。而且現代採購員知識要廣博,除了要處理與客戶及供應商的關係外,亦要熟悉產品的成份、特質、價值、各國的貿易規則與環保及產品檢測措施等。為了令我們的採購員有足夠的知識、技能及信心去處理日常工作,我們很注重培養人才,每年都舉辦不少培訓活動,近年更與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合作,提供認可的持續進修教育文憑採購課程,令利豐的採購員得到專業的培訓。
此外,利豐亦支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利豐供應鏈管理及物流研究所”,再次顯示集團對推動教育及研究的使命。長久以來,香港都扮演著服務中國大陸和亞太地區的國際物流中心角色。近期全球性白熱化的競爭,迫使內地供應商和廠商加強與香港物流中心的整合和合作。能夠教育出世界級物流專業人才,並創造和實踐有創意的供應鏈管理模式,是維持區內經濟繁榮的關鍵因素。我希望這個研究所可以提供一個卓越的平臺,給學術人才及企業家討論問題、交換研究成果和找出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案。
問:利豐至今已有百年基業,很多同期成立的貿易公司已經不存在了。你能告訴我們在這百年的經濟與政治變化中,利豐的生存之道?
答:我祖父於1906年在廣州創辦了利豐集團。它是中國現時歷史最悠久的華資貿易企業。那是103年前,還是清朝統治時期,當時中國所有的貿易都被英國貿易公司所控制。我祖父有幸學了英語,可以直接與海外的客戶溝通,當時客戶大部分是外國人。從那以後,我們家族就一直經商,主要出口中國商品。祖父的英語知識及靈活變通的能力,使利豐能成功地立足廣州,與外資貿易商行一起競爭。其後因為戰爭而把業務遷到香港,業務基礎亦隨著香港50至70年代的工業發展及出口轉口貿易優勢而漸趨穩固。但當1972年我加入利豐時,香港的勞工成本開始不斷增加,於是利豐轉到臺灣生產。後來臺灣的成本也增加了,我們便轉到韓國,跟著到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中國對外開放以後,我們也到了中國,現在甚至孟加拉國和巴基思坦也有我們的供應商。
我們經營利豐已三代,其中每一代都經歷過很多衝擊、改變。可能我們能善於運用香港人的靈活性,每次有很大的世界經濟和貿易改變、中國大陸的政策改變、香港的地位改變,所有這些大改變,我們都可以將公司的生意跟著改變直至適應情況。其實,說淺白一點,我們只是跟著製造業全球化的大趨勢走。總之,哪裡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又或是對市場反應最快的生產地方,我們便到哪兒發展生意。若用學術的術語來包裝,我們是體貼顧客的需要,為顧客找最有價值而又符合要求的生產商。後來,我們發現這叫供應鏈管理!
經過一百年的經營,現在的利豐集團已是一個多元化的貿易集團,從事出口、經銷及零售三個主要業務。在去年(2008年),單是利豐貿易公司的營業額已達到142億美元。我們能做到今天的規模,主要是我們與時並進,靈活地回應市場的挑戰。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