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經濟軌跡在執行、在發展。真像魯迅先生筆下“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的景象。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七章 一個好漢三個幫,選擇好你的合作伙伴(8)
傳統的浙商真是缺少為自己的團隊、為自己的利益而奔走呼號的人,也缺少為樹立新浙商的形象、賦予新浙商的內涵而振臂吶喊的人。針對這一現象,在不同的論壇中,我疾呼:在重大的場合,必須有我們新浙商的身影;在重大的論壇上,必須有我們新浙商的聲音。我們必須有自己的代言人,勇敢地站出來,高高舉起新浙商的大旗而大聲吶喊。我們要勇敢地在鎂光燈下表現自己,宣傳自我,要大大方方地在鏡頭前展示自己,突出品牌。
2005年11月23日,我在搜狐網直播室為“浙江炒房團”、“溫洲炒房團”正名。我們不是“炒房團”,是“投資團”!我為浙江商人大喊“冤枉”,“浙江商人的投資行為絕沒有達到能左右城市房價的地步。”
我首先澄清了炒房和投資的概念。三人成夥,五人成團,這個團有多少人,到底是十個人、五十個人,還是一百個人?人數不好定。浙江人團購的能力很強,購房的團購能力首先在長江三角洲這一帶得到充分的體現。這一帶都是經濟比較發達,具有活力的城市。
什麼又叫“炒”呢?“炒”又是什麼概念?大家都玩過擊鼓傳花的遊戲,今天賣給張三是130萬,明天張三又倒給李四是240萬,這才算是炒家。現實的情況是人們要在上海創業,長江三角洲創業。這就證明這些地方是很具有經濟活力和投資潛力的。沒有潛力,浙商是不可能把錢投到這個地方去的。浙商到這些地方首先想到的就是買房子。沒房子讓員工到大街上辦公去?創業去?大量的民營資金主動在這裡投資,肯定帶動了這方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交通、餐飲、旅遊、城建等等方面的大發展。我從沒聽說哪個城市因為購房團的大批民間資本的引入而城市癱瘓了。我也從沒有聽說把房子建在沙漠上,大家都去沙漠購房的。把公司總部遷到上海、南京等經濟發達地方去的這些人群,基本上都來自浙江一帶。浙江省的民營經濟特別發達,民營資本特別豐厚,民眾投資意識特別強烈。藏富於民,老百姓有錢了,目前的投資渠道又狹窄,錢要生錢,總不能讓錢老在銀行裡面趴著吧!浙江人的錢也不是大風颳過來的。老百姓投資最大保值的東西就是房子。
安居樂業,只有安居才能樂業。一個人連擋風遮雨的地方都沒有,怎麼還談得上創業?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人們何必在炒房團還是購房團的概念上爭論不休呢?炒房團是一種被誤解的概念。炒房團有多少人?三個人、五個人、還是一百個人?浙商組成200個人來上海、長江三角洲一帶投資發展,大量的民間資金投入在這兒,不可能把這兒的市場,或者整個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經濟命脈都掌握了。假如真的是這樣,上海市也太無能了。
商場如戰場。此時,我想起了《戰上海》電影中的一個場景,當年湯恩伯固守上海防線,吹噓此防線固若金湯,半年、一年的火力根本摧垮不了此防線。結果,不到一個星期,百萬雄師過大江,解放軍就在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站崗執勤了。《戰上海》中的一句臺詞令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不是*太狡猾,而是自己太無能。
房價上漲有許多複雜的因素,其中,主要的因素就是供求關係的變化。供求關係是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最基本的關係。供大於求會出現什麼情況,求大於供又會出現什麼情況。房子也是商品,當求大於供的時候,房價肯定會上升。
第七章 一個好漢三個幫,選擇好你的合作伙伴(9)
浙江民間投資團隊同原來的炒房團是有區別的。浙江民間投資團隊是把房地產作為投資的其中一個專案。浙江商人、浙江企業家還要投資高科技、商業、交通運輸等有利可圖的行業,還要參與城市運營等諸方面的行業。
出現浙江炒房團、溫州炒房團的“炒”字這個概念,是因為當初浙江民間自發組團到上海買房,到長江三角洲買房,卻沒有一個統一的規範的名稱。它好比自己生了一個兒子,名字沒取好,沒取正,結果人家叫著叫著就叫成了王二麻子,叫著叫著把好好的一個群眾自發的經濟團隊就叫歪掉了,所以“炒房團”三個字是經不起考證的。這是對浙江商人的嚴重誤解。
浙商的“商”字在市場經濟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地產上的動作也是全國有名的。在國六條、國八條實施之前,被人誤稱的“溫州炒房團”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