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神的鼓舞,無一人投降,給了清軍以沉重打擊。
多鐸因攻城的清軍傷亡很大,心裡十分惱恨,竟滅絕人性地下令兵士屠殺揚州百姓,連續殺了十天,幾十萬揚州百姓死於屠刀之下,歷史上把這次慘案稱作“揚州十日”。
大屠殺之後,史可法的養子史德威進城尋找史可法的遺體。最後只找到史可法穿過的袍子,埋葬在了揚州城外的梅花嶺上。這就是現在還儲存完好的史可法“衣冠冢”。
史可法是南明政府抗清的中心人物,史可法一死,南明弘光政權很快就滅亡了。
四、民族英雄鄭成功
弘光政權被消滅後,東南沿海地區的抗清鬥爭還在繼續。1645年6月,由明朝的遺臣黃道州、鄭芝龍另立了朱聿鍵為皇帝,並在福州即位,歷史上稱他為隆武帝。
黃道州雖然真心抗清,但無奈兵權卻掌握在鄭芝龍手中。鄭芝龍只想儲存實力,不肯真正出兵抗清。後來清軍進攻福建時,鄭芝龍受清朝高官厚祿的引誘就投降了。這樣,隆武政權也就滅亡了。
鄭芝龍雖然沒有氣節,但他的兒子鄭成功卻和他相反,幾次拒絕清軍的引誘,決心抗清,並和他父親斷了交。
鄭芝龍降清時,鄭成功才二十二歲,是個青年將領。鄭成功苦苦勸阻他父親降清無效,便氣憤地單獨跑到南澳島,招募了幾千人馬,舉起了抗清大旗。
鄭成功兵力逐漸發展強大起來,在廈門建立了一支水師。公元1647年,桂王永曆政權建立,鄭成功改奉永曆年號,被封為威遠侯。從此,鄭成功與西南的抗清將領李定固往來呼應,成為南方抗清鬥爭的兩大支柱。
鄭成功在抗清鬥爭中十分注意根據地的建設,他改廈門(明代稱為中左所)為思明州,設立六官分理庶政,並將全部軍隊分為七十一鎮。在鄭成功起兵抗清的十幾年中,曾先後九次南征、三次北伐。其兵鋒所指,清軍聞風喪膽。
1659年,為配合西南的抗清鬥爭,鄭成功再次北戰,他跟抗清將領張煌言聯合起來,乘海船率領水軍十七萬人開進長江,分水、陸兩路進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但清軍用假投降的手段欺騙了他。鄭成功中了清軍的計,最後打了敗仗,退回廈門。而這時,清軍已佔領福建大部分地方,他們用嚴密封鎖的辦法,要福建、廣東沿海百姓後撤四十里,以斷絕對鄭成功的糧草供應,想困死鄭成功。鄭成功無論在哪裡招兵籌餉,都遇到了困難,於是決定向臺灣發展。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明朝末年,歐洲荷蘭人趁明王朝腐敗無能,霸佔了臺灣,並修建城堡,向臺灣人民勒索苛捐雜稅。臺灣人民不斷反抗,遭到了荷蘭侵略軍的殘酷鎮壓。
鄭成功少年時曾隨父親到過臺灣,親眼看到臺灣人民遭受的苦難,早就想收復臺灣。這下,他決心趕走荷蘭侵略軍,命令將士修造船隻,籌集糧草,準備渡海出戰。
恰在這時,有一個在荷蘭軍隊裡當過翻譯的何廷斌,來到廈門求見鄭成功,勸鄭成功收復臺灣,並送給鄭成功一張臺灣地圖,把荷蘭侵略軍的軍事佈置等情況都詳細地告訴了鄭成功。鄭成功有了這個可靠的情報,進攻臺灣的信心更足了。
1661年三月,鄭成功叫兒子鄭經帶領一部分軍隊留守廈門,自己親率二萬五千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越過臺灣海峽,叫何廷斌給船隊領航,利用海水漲潮的時機,駛進了鹿耳門,登上了臺灣島。鄭家兵從天而降,打了荷蘭人一個措手不及。躲在城堡裡的荷軍頭目派了一百多個兵士向鄭軍衝來,鄭成功一聲號令,率兵士把敵軍緊緊圍住,殺了一個敵將,其餘敵兵頓時嚇得四處逃散。
荷軍又調動一艘最大的軍艦“赫托克”號領著三艘戰艦,氣勢洶洶地開了過來,想阻止鄭軍船隻繼續登陸,鄭成功沉著鎮定,指揮他的六十艘戰艦把“赫托克”號團團圍住,一齊開炮,把“赫托克”號擊沉,另外三艘荷蘭船見此嚇得調頭就逃。
荷軍遭到慘敗,龜縮在臺灣城(今臺灣東平地區)和赤嵌城(今臺南地區)兩座城堡裡不敢出來應戰。他們一面偷偷派人到巴達維亞(今爪哇)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鄭軍大營求和,並許諾說:“只要你們肯退出臺灣,我們寧願獻上十萬兩白銀表示慰勞。”
鄭成功一揚眉毛,威嚴地說:“臺灣本來是我國的領土,我們收回這個地方,是理所當然的事。你們如果賴著不走,我們就堅決地把你們從這裡趕出去。”
鄭成功喝退荷蘭使者後,又下令派兵猛攻赤嵌城。赤嵌的敵軍還想負隅頑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