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清東陵。現在的眾多影視小說大多為此版本。
第二個版本是香妃喜劇說。香妃天生麗質,身有異香,家世居南疆葉爾羌,其兄長因不滿霍集佔虐政,舉家搬到伊犁。香妃的哥哥在反對霍集佔的叛亂中,心向清朝,立下功勞。他們受詔,到了京師,後來長住北京。香妃入宮,受到皇太后的喜愛和乾隆帝的寵幸,生活過得很幸福。香妃死後,乾隆聞訊,悲痛不已,恩准將香妃屍骨運回新疆喀什入葬。現在新疆喀什,還有香妃墓和香妃木棺。這是當地維吾爾族流傳的版本。
然而,歷史上是否真有香妃這個人,至今仍是個謎。歷史文獻和考古發掘卻只有一個叫“容妃”的回族女人,並沒有談到她身有異香。《清史稿·后妃傳》記載:“容妃,和卓氏,回部臺吉和札賚女。初人宮,號貴人。累進為妃。薨。”
容妃生前的生活、飲食習慣,乾隆完全遵從她的回部習俗,為容妃安排了回族廚師,為她做清真飯菜,還為容妃修建了寶月樓(就是今天中南海的新華門門樓),樓南隔街建“回子營”,修禮拜寺。
當時,八旗以外的所有百姓都住外城,唯獨回子營近在咫尺,依靠九重,這是乾隆愛屋及烏的特殊待遇,容妃站在樓上,可以觀對面的“回子營”,遙望瞻禮,以解思念之情。
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九日,容妃因病去世,時年五十五歲,葬清東陵。至於“香妃”之名,不知何時而起。今新疆喀什的香妃遺棺,當地傳說是從北京運回去的。香妃和容妃究竟是一人還是兩人,目前史學界看法仍不一致。
乾隆的家庭生活可說者很多,許多文藝作品對此加以渲染,演繹出不少曲折動人的故事。同時,乾隆也是一位有為之君,將康乾盛世推向了頂峰。
四、社會經濟的繁榮
乾隆時期,清王朝發展到了它的頂峰,中國幾千年的專制皇朝也發展到了它的頂峰,到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明朝崇禎時期,全國耕地最大面積是七百八十三萬頃。乾隆三十一年(1766),據不完全統計,耕地面積即已達到這個數字。到嘉慶十七年(1802),又增加了七萬七千七百萬頃。人口方面,順治末年,全國人口統計還不到二千萬人,而乾隆末年則達到了三億人。國家賦稅收入,順治末年,國家發徵銀二千一百五十萬兩,糧六百四十多萬石;到乾隆末年,發徵銀達二千九百九十多萬兩,糧食達八百三十多萬石。
早先,糧食主要產地是東南的江浙地區,雍正、乾隆時,“蘇湖(今太湖地區)熟,天下足”的局面已為“湖廣熟,天下足”的局面所代替。湖南、四川、江西、湖北這些省份,畝產高時可達五六石甚至七石。長江以南,兩季稻已開始普遍有了。
北方的河北、天津地區,也成了魚米之鄉。一向人煙稀少的川、陝、楚交界處的南方老林地區,以及浙江、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區,成千上萬的流民進入,開荒種糧,整個糧食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
隨著糧食生產的增加,經濟作物的種植也增加了。江蘇的蘇、松、寧地區,浙江的湖州地區,到處桑樹成蔭,蔥鬱一片。棉花在宋元時從海南島傳入江南,到清乾隆年間,長江三角洲、沿海地區以及河南孟縣、內縣,河北保定地區,到處都是棉田。菸草在崇禎年間種於江浙一帶,康熙末年,北方已普遍種植,乾隆時,人們已開始普遍吸用;山東濟寧城六家煙鋪,總有工人四千多名。
糧食與經濟作物的增產,又帶動了手工業的發展。南京的緞機有三萬臺,它們一般都由一百三十二個部件構成,所牽引的經線,一般都達到九千多根,多的甚至達到一萬七千萬根。杭州的絲織品有絲錦、剪絨、綾、羅、紗、絹、綢、絲等許多品種;松江的棉織也是,扣布、稀布、飛花布、梭布、斜紋布、藥斑布、紫花布、剪絨毯,品種繁多。陶瓷業,乾隆時,瓷都景德鎮大小十多平方公里,匠工幾十萬人,瓷窯二三百座。窯內分工也更加精細,有淘土、拉坯等十五六個工序,技藝更加精湛。礦業方面,乾隆四十八年(1783),已有了十三處(不含偷採的),雲南產銅,每年多達四萬餘斤;廣東的鐵爐,高者一丈七八尺,每爐每晝夜可出鐵十二次,每次出鐵三百多斤。四川的鹽井,雍正八年(1730)增至五千九百三十九眼,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更是發展到八千三百零七眼,井深達幾十丈,甚至幾百丈,鹽廠的分工也更精細。
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更促進了商業的發展。乾隆時期,出現了經營匯兌、存款、信貸的票號商,這些票商具有鉅額資金。此外,最富的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