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章中,看到了振興大清王朝的一線希望,為保大清社稷,非實行新政不可,但這必須徵得慈禧的同意。光緒決心向慈禧攤牌了。
他來到樂壽堂,向慈禧跪地請安後,將公車上書的內容大致說了一遍,然後陳述了自己醞釀巳久的新政方案,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慈禧並未訓斥,也未阻撓。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1898年六月十一日),由軍機處頒佈了詔定國事的聖訓,向中外宣示。光緒在聖諭中說:
“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變法自強,邇者詔書數下,如開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主大小堂,皆經一再審定,籌之至熟,妥議施行。準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從喙嘵嘵,空言無補。試問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梃以撻堅甲利兵乎?朕……明白宣示,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至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授引,致負朝廷諄諄告誡之至意,將此通諭知之。”
四月二十七日,光緒在頤和園召見康有為,聽了不少有關改革方面的意見,其變法的要點就是“富國”、“養民”、“散民”之法,實行“議郎制”,開設十二局。一言以蔽之,就是實行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光緒很高興,授康有為暫時為總理衙門章京(主持文書工作),任梁啟超為大學堂主事,維新派的骨幹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被任命為軍機章京,參與批閱奏摺、起草上諭的工作。同時,李鴻章、敬信給因籌辦新政不力而被撤出總署。
於是,維新變法大張旗鼓地開展了起來。因這一年是農曆戊戌年,故史稱“戊戌變法”。
二、袁世凱叛變
變法剛開始時,慈禧並不反對,她對光緒說:“變法也是要緊的,但勿違祖制,勿損滿洲權勢,方準施行。”
但隨著變法的進行,觸動了一些守舊派的利益,於是反對之聲四起。御史文悌就在木箱中投入不少彈劾光緒帝“倒行逆施”的記錄文字。不久又索性上了一個奏摺,嚴參維新人物康有為等。光緒閱過奏章,怒不可遏,將其革職。皇帝的態度對守舊大臣是當頭一棒,他們覺得在皇上那裡是無法行通,便轉向慈禧那裡下工夫,他們私下串聯,唆使文悌到天津,向慈禧的心腹直隸總督榮祿訴苦。
榮祿也十分明白,一旦維新派羽翼豐滿,光緒掌握實權,自己的下場也將是一個未知數。他先透過文悌散佈“皇上病重”的謠言,又串通李蓮英唆使太監到酒樓哄傳“皇上與維新派陰謀加害慈禧太后”的謠言等等,這些謠言很快傳到了慈禧耳中。
看到火候已到,頑固派代表人物榮祿,就開始頻頻出現在頤和園,向慈禧報告新政的流弊以及眾大臣的意見。慈禧太后聽完氣得臉色發青,半天不說話,心想:“看來這個皇帝是不能讓他當了。”
過了幾天,光緒到頤和園去見慈禧,慈禧鐵著臉對他說:“你實行法政,我不管,可你要隨便裁用大臣,任用那些維新派小人不行。”
光緒帝說:“不變法不能救國,不把把守舊無能的大臣罷免,任用有為之士,就不能變法。請太后理解我的心情。”
慈禧冷笑說:“你倒該想想,你的皇位還要不要了!”
光緒一走,慈禧就同榮祿密計乘天津閱兵之機進行兵變,實行廢立,而表面上卻裝出一副“頤養天年”的樣子,假作脫離了朝政。
但這個密計被梁啟超的內黨得知並告知了維新派。光緒同康、梁等人反覆研究後,決定利用手握兵權的袁世凱除掉榮祿,從而打亂“天津閱兵”的計劃。
這袁世凱是個怎樣的人物呢?袁世凱祖籍河南項城,他少年雖有學,卻沒有取得什麼功名,平時喜歡使槍弄棒,與一幫浮浪子弟結交,惡少之名遠近皆知。學業上已沒有了指望,但他認為憑軍功可以飛黃騰達,是做人上人的捷徑,於是便投奔嗣父袁保中同寅弟兄吳長慶處。吳長慶時為山東提督,不久,袁世凱隨軍赴朝鮮,其時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海軍的建立者,大學士兼直隸總督,位高權重。袁世凱察言觀色,發現李鴻章不喜歡吳長慶,於是就在李鴻章面前說吳長慶的壞話。不久,李鴻章果然將兵權從吳長慶手中削去一半交給了袁世凱,結果吳長慶鬱憤而死。而後,年方二十六歲的袁世凱在李鴻章的保奏下升為三品道員。
中日甲午戰爭時,袁世凱見李鴻章年近七旬,利用價值已不大,於是故伎重演。他將自己在朝鮮辦理軍務、外交的情況以及同李鴻章的來往電報,彙編成一本小冊子,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